瓷器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1] 。
艺术收藏品中心 董总:
专业鉴定评估交易咨询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交易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