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瓷简介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五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白瓷市场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