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
青釉图册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因此色黑如漆。
缥色 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 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粉青 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豆青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天青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 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入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历史/青釉 编辑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因此色黑如漆。
景德镇在唐代开始烧造的青釉器。据陈万里著《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经过最近几年来调查证明唐代烧造青釉器的地点:一是江西景德镇,离镇二十里,在湘湖与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唐代烧造的青釉器碎片极多,胎土灰色,胎骨一般较厚,薄的较少,盘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土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薄釉,有极细纹片,浅盘外面有凹痕,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人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亭(俗称杨梅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叠破碎的窑底货,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釉瓷的……”。
青釉
青釉图册
宋代景德镇窑生产的胎薄釉青的青瓷,以质优工巧而冠群窑。元代青瓷仍保留宋代“光致茂美”的特点,中后期产品釉层变得较乳浊。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空前发达,有几处作坊仿造宋代负有盛名的青瓷,此种仿宋品传世的不少,其中永乐年烧造的翠青三系罐(现藏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例。
清代在景德镇仿制的青釉器,以雍正、乾隆两个时期为最多,官窑方面正是年希尧、唐英监厂督造时期,在宫中有的是宋代几个名窑的原器。因而根据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龙泉窑的种种标准色釉与造型尽力仿造。所仿造出的物品、如雍正的龙泉釉,跟永乐年内所仿制的完全相同。清末景德镇仿哥窑的作品虽还在烧,而釉色烧成油灰色;仿龙泉的作品一般称为豆青色,而釉里有很多气泡,色泽亦显得灰暗。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