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绘画的是荷花,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
两片卓然飘逸的巨型荷心,在晨风的吹拂下,傲然地随风舒展着筋骨,而花心疏影中一朵高雅洁白的荷花已悄然绽放;两枝白嫩无瑕的荷花腾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着灵动鲜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种超凡脱俗、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美丽与意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其纯熟的功底与老辣的技法,于浑朴中见清秀,于洒脱中含缜密,于酣畅中寓意蕴,令人称道折服。其用笔鲁朴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气;架构自然忘形,汲天地灵气之精;泼墨淳厚飘逸,拥潇洒儒雅之神,让人叹为观止。
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1] 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张大千画荷有许多独特之处。他跟弟子糜耕云说“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和荷梗”。他画荷喜用湿笔,学八大而略有变化。他画荷梗喜用渴笔焦墨,个人风格突出。张大千晚年曾和台湾画家江兆申谈及他的画荷梗的方法,“大幅荷杆都是两笔完成,一笔从上至下,另一笔从下至上。两笔自然榫接”。关于这一点,他的老友、著名画家和鉴定家谢稚柳先生的话可作为印证,“囊昔常观张氏画荷,丈二整纸,荷杆至上而下一笔,再至下而上一笔,两笔接拢,粗细无差,似是一笔完成,天衣无缝。此等功力,唯张氏一人而已。”他还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