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
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
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