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伊始,中央政府即继承元朝在西藏的统治。洪武二年(1369),朝廷首次派遣管理赴藏“持诏谕吐蕃”(《明实录·太祖实录》卷42),告知中央 政府的更迭,藏区先后归附。至洪武六年(1373)二月,明朝政府建立朵甘(今甘、青、川三省藏族地区)、乌思藏卫指挥司,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 政权设置。在这期间和以后,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的往来一直没有间断。据不完全统计,洪武一朝35年中,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的官员、使者往来见于记载的就有 46次(据《明史》、《明实录·太祖实录》等史料统计)。据记载,在双方频繁的往来中,朝廷对西藏的赏赐除了与封任有关的官印、诏书、牌符之外,主要是钱 物、钞锭、白金、白银、彩币以及各种纺织品、衣物、靴帽、茶叶等。
自唐代起,中国瓷器就举世瞩目,成为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虽然明洪武 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尚在恢复之中,但元代以来的制瓷传统和基础尚存,瓷器制作工艺在全国独树一帜。鉴于中国的制瓷传统,洪武九年起“自是赐予……多用瓷器 铁釜”(《明实录·太祖实录》卷105),因此朝廷有向臣服于明王朝的邻国和属下赏赐瓷器的作法。如洪武十六年(1383)八月,朝廷“遣使赐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国王织金文绮各三十二匹,瓷器一万九千事”(《明实录·太祖实录》卷156),数量不可谓不多。文献中虽然未见有关向西藏赏赐瓷器的记载,但通过双方的使者将瓷器带往西藏则是十分自然的。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市面上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其中流传广、影响大、存世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银元”。
一提到银元收藏,也不得不提“袁大头”。所谓的“袁大头银元”是指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解决军费和提高个人政治地位而发行的银元货币,因这些银元铸有他的侧身图像而得名。国际金银价位的涨跌,也刺激了传统的收藏市场,近五年的时间,民国年间的“袁大头”可谓涨跌不停。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袁大头”的收藏依然有较大的价值空间。
价格不稳收藏市场只增不减
由于收藏“袁大头”的门槛较低,因此这个领域的火爆程度一度可与邮票市场相媲美。特别是在2005年—2011年,不断上涨的***收藏价格显现出了超强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身其中。“袁大头”也未能在本轮下跌中幸免。据山西古玩城“康园”主人老康介绍:“袁大头”2008年初市价410元/枚,2011年高一度被炒到880元/枚,目前已经回落到630元/枚。“从2012年年初开始,国内的钱币收藏市场就表现出明显的下滑势头。进入2013年以后,市价徘徊在600元/枚上下,但由于它是实物货币,介于人们对贵金属的认可,以及对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数。”老康说道:“袁大头’的变现能力比较强,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此外,对于长期投资而言,短期内的价格动荡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按照家庭投资比例配置,每年适当入手部分‘袁大头’,还是很有意义的。”
市价走高还数稀世品种
在经历了两年前白银价格的波动之后,今年以来,“袁大头”的市场价格持续平稳,一些细分币种出现了上涨的势头,尤其是“袁大头”中比较稀世的品种。如面值壹圆的普通版“袁大头”2005年的价格在60元上下,到2006年就涨到120元左右,而现在少于200元根本买不到;面值五角的“袁大头”也由2005年的30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500元。
我国近代的银元有许多珍品,着名的有:广东省造库平壶两寿字银币;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奉天造一两光绪元宝银币(光绪29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中华民国21年“金本位”银币(三种);中华民国15年、18年孙像试铸壹元银币(两种)。这些银元极罕见,因此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如甘肃省铸造发行的标有“甘肃”字样的“袁大头”目前的成交价在3500元左右;鹰洋边、T字边、光边边齿的银元现在每枚均突破了万元大关。珍贵和罕见的是民国三年的签字版壹圆(袁世凯像右侧刻有意大利雕刻专家鲁尔治?乔治的拉丁签名“L?GioRGi”),更是近代银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估计目前的价格在几十万元。
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我们联合了国内权威、强大的专家团队,运用国内外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全国藏家的藏品进行鉴定服务,为国内外古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平台。
联系人:庄总
联系电话:(同号)
地址:泉州西湖名仕会10楼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