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宝”是中国最早的机制币,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俗称“龙洋”,因钱币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且加上清末、民国战乱连连等因素,一些较珍贵的光绪元宝银元品种存世量已稀少,收藏价值高。许多收藏家对它趋之若鹜,争相起价。北洋的银元发展历程映衬着中国晚清货币政策的进与退,每一次断档也刻录着一次历史的颠簸。了解造币史和造币厂的变迁过程,不仅可以理解银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会对不同时期银元的种类、成色、龙纹特征、齿边特征等方面提高认知。光绪元宝堪称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也是我国第一批引进国外技术来铸造的钱币,其历史意义十分深厚!光绪元宝于1887年发行,1912年结束,只有短短的25年,但是它却见证了华夏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小小的钱币,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光绪元宝制作精美,观赏性强,且品种多样,容易入手,对于收藏者来说,这些足以成为他们所选择的理由。古钱币是不可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收藏价值无法估量。
北洋造光绪元宝银元在众多光绪元宝中地位价值极高,我国的辽宁,河北及山东等沿海各省,泛称为“北洋”,自广东、湖北自铸银元后,广受欢迎,朝廷亦鼓励各省仿铸。于光绪二十二年起,由当时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北洋机器局附铸银元。北洋机器局设在天津,分为东西两处,东局主要生产火.药、西局主要生产枪炮。光绪23年,李鸿章把东局分出一部分成立北洋机器铸钱局。光绪22年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凑朝廷请铸银元。光绪22年开始铸造北洋龙洋,一直到光绪34年。
北洋龙系列按铸造年份分为:22、23、24、25、26、29、33、34年,其中北洋22年铸造量最为稀少,应该属于试铸币。北洋23、24、26都是铸造量很少的。铸造量相对多的是29、33.年。北洋年34铸造量属于中等,现在的存世量和北洋25年差不多,比较少见!“至今有109年”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清廷下令除保留广东、湖北两地造币厂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筹办“京局”(即 中央造币厂)。
经荣禄极力保留,清廷准许北洋机器局继续铸造银币,北洋机器局更名为北洋银元局,其后铸造的银币铭文改为“北洋造”。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三年。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满汉文“光绪元宝”四个字,珠圈外上端镌汉文“北洋造”,下端镌汉文币值“库平七钱二分”,左右两端各镌一个圆点。银币背面中央镌蟠龙图,上环镌英文“光绪25、26、29、33、34(有大小字之分)”,下镌英文“北洋”,左右两端稍下侧各镌一个圆点。
北洋34年可以分为三大类,每一类都蕴含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一类是:北洋34小字版,改版继承的是33年的模具,仅仅是改了年号而已。属于33年向34年的过渡版,该版的修模版极多,其中名誉品卷三锚四就来自这一时期。34年小字版数量约占北洋造34年30%。
第二类:北洋34长尾龙大字版,该版龙大气,深峻,把北洋龙的恢宏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铸造数量较大,是北洋34年的主版,约占北洋造34年60%左右。
第三类:北洋34短尾龙。该版是长尾龙的修模版,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新币铸行前,财政部发文,仍以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为主,但版别改为短尾大字版,该版数量约占北洋造34年10%。
古代众多收藏品中古钱币的数量是最多的,因此珍稀品种也相对多一些。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钱币界先后在江浙、京津、辽东、四川等地掀起集藏、研究热潮,但多规模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成立的中国泉币学社以其大规模、时间长、活动规范、人员阵容强大,成为最权威的钱币研究社团。目前,收藏古钱币的人越来越多,仅次于集邮者。
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中居住的地区,钱币占据了一大部分的市场,而越是数量稀少、种类稀少且品相良好的钱币越能吸引买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