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尤其是雍正皇帝对完美品位及唯美古拙的追慕,是无与伦比的。再兴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不仅精细著称于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堪绝妙。
《清宫档案》载,雍正时期偏爱颜色釉瓷器,故占有相当大比例。此种青金蓝釉,就是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在仿钧釉时,同景德镇官窑瓷匠,尽展其卓技巧艺,以乳白釉为底釉,在其上吹洒钴蓝釉料,再罩透明釉,在高温中烧制,器物在高温的窑中,釉内多种呈色元素互相流动交融,最终形成以蓝色为主,青蓝、白等色斑点,错落有致,斑驳中杂有黄褐色斑点,酷似“金点”斑驳,辉映成趣,因其貌极似青金石的结构内涵而得名“青金蓝釉”。传世完整器极少!
洒蓝也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只是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洒蓝釉成熟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器,说明宣德时开始创新这种釉色。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极类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蓝”、“鱼子蓝”。明代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仅见一种钵形碗,高为12.5厘米左右,口径26厘米左右,现知传世有4件,国内首都博物馆存1件,其余3件流散国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当是宫中流出之物。
因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其工艺上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再上一层薄釉高温烧制而成的。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中国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只有几件,而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产生到消亡一共也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