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唐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化的贡献之一。相传最早在1928年建筑陇海铁路时穿越洛阳北邙,从唐墓内出土了大批多彩釉陶器,人们称之为唐三彩,于是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或其他各色粘土作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烤,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摄氏8OO度左右而成。由于使用不同的着色剂,比如在釉料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钴就变成蓝色,加上氧化铜就变成绿色,加入氧化铁就变成黄褐色。此外在这些色调的基础上,还能配成深绿、浅绿、浅黄、赭黄、翠绿、天蓝、黄、白、褐红等色彩。所以,一件器物上往往是多种色彩并存,不仅仅是三彩。唐三彩的制作开始于什么时候?从目前发现的器物看,最早在唐高宗时期。高宗以前,还没有发现过。三彩在唐代陵墓中作为一种随葬品,大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
由于几个重要的唐代帝陵都没有被打开,是否有三彩不得而知,而今日发现的三彩主要集中在唐陵陪葬墓中。目前已知出土三彩最早的唐墓是礼泉县昭陵陪葬的太宗妃燕氏墓和赵王李福墓,时间均为高宗成亨二年(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