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黑釉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红釉创烧于元代,种类很多,经明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到清康熙时期得以恢复与发展,从西方引入低温粉红釉品种。绿釉以铜做着色剂,属于铜绿釉。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正色黄釉为汝窑的高温黄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时为低温蓝釉,至元代出现高温蓝釉。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青釉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成化官窑瓷器可以说是明代瓷器中传世稀少的珍品,历来皆被中外收藏家奉为至宝。现存传世的成化瓷绝大部分藏在上海和台北两个故宫,而在全球私人手中的藏品也仅有20余件,其珍稀名贵堪比宋代汝窑。
成化官窑瓷的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画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雪白细腻的瓷胎经过反复凝练,显得轻盈纯洁,釉汁温润透亮,其玻化程度已臻完美,微闪蜡质光,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亲切的触感,如羊脂美玉,甜美甘醇。釉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钴料,或单独或配合进口钴料,创制出清丽淡雅、烂漫天真的青花面貌,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鲜明对比。在题材和描绘风格上,已知传世成化宫碗皆选用永宣时期即流行一时的缠枝花卉纹,大约共有十二种花型样式,一改永宣时期繁缛满铺、笔力粗犷的手法,倾向大面积留白、笔触双沟平涂的新风格,笔法轻盈流畅,焕发出一种简洁隽秀、富有生命律动感的艺术效果。
成化瓷器深受明清两朝皇帝之青睐,尤以明万历帝和清雍正帝为,而在后世竞相仿造成化瓷的作品中,也以万历窑与雍正窑为成功,青花宫碗自然是仿造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雍正窑,在艺术风格气质上也做到了形神俱备的水平。
西方收藏家们早在上世纪初期,就将成化瓷器奉为收藏神物,如西方大的中国陶瓷收藏巨擘伦敦大古玩爵士珍藏中,就有一组七件纹饰各异的成化宫碗,珍如拱璧,如今放置在大英博物馆的专门展厅中公开展出。实际上,每一件流传于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成化瓷,皆有一长串显赫的递藏背景和各种传奇收藏故事。比如上图的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就出自英国肯里夫爵士的珍藏,他1947年以475英镑从当时伦敦蒙特街上著名的古董商PeterBoode商行买入三件成化青花宫碗,这件秋葵碗即为三者其一,去年10月在香港拍出1.41亿港币的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