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青铜

  • 发布时间:2018-07-14 11:28:32
    报价:面议
    地址:广东,广州,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12号
    公司:民藏国际

    手机:16602010270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但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最早的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器的代表。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提到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结果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从残存人工制品中测得,铜含量为67~95%);但在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相近。较铜坚硬,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也较纯铁坚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适于制造炮管和机器轴承。在工具和武器中,历史上以铁代替并不是铁本身有任何特殊优点,而是由于铁较铜和锡丰富。钟的特性是受敲击时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其含锡量较高,为1/4~1/7.雕塑含锡量低到1/10,有时还加入锌和铅的混合物。锌能提高硬度,轴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锌。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强度;磷含磷量铸锭可达1~2%,铸件只含微量;它的强度高,特别适用于作泵的柱塞、阀和套。在机械工业中也使用锰,它含有少量锡或甚至不含锡,但含有大量锌和锰。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也广泛用于制作钱币;很多铜币实际上是用铸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锡和1%的锌。 是和水一样热胀冷缩的物质。

    折叠中国

    中国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镜,有些是,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器纹饰的神秘感。

    战国铜尊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尊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器制作工艺的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西周时代,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器。著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人面方鼎

    人面方鼎

    中国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器铭文拓片

    器铭文拓片

    古人认为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铸造各种器时铜与锡的配合已有一个比例。《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里的所谓金就是铜,铜锡合金即。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quot;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quot;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quot;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杨宽先生认为:《考工记》规定各类器的"铜锡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quot;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硬度高。中锡占的分量增多,光泽就会从色转为赤黄色、橙黄色、淡黄色。锡占到30-40%,就会变为灰白色。《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为了使它能呈现橙黄色较美观,同时也为了能敲出美妙的声音。《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墓编钟,有纽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赠送的镈一件。经测音知道,"这套编钟系七声音阶,与现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动频率也与现代国际标准相近,总音域跨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的音域两端各少一个八度。这套编钟的音色优美,音域很宽,变化音比较完备,能奏各种曲调"。这组编钟的发现,是春秋时期铸造技术成就辉煌的一个生动例证。

    《周礼·考工记》说:"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符合冶金学道理的。在混合熔铸中,首先是不纯物质挥发,所以产生"黑浊之气"。其次,锡熔化挥发,于是产生"黄白之气"。温度再上升,铜熔化挥发,又产生"青气"。到"青气"出现,铜、锡完全熔化,合金冶炼完成,而后就可以铸成器物了。荀子说:器的铸作在于"刑(型)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这说明铸范的制作、原料选择、冶铸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环节都要掌握好,才能铸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项技术的使用上:一项是金银错技术,所谓金银错技术就是在铜器表面上镶嵌金银丝,制成图案或文字。这项技术,春秋中期已出现,当时楚、宋等国的兵器上有错金的美术字。战国初,铜礼器上出现了大片金银错图案,战国中期这种技术不仅用在兵器、礼器上,而且也用在符节、玺印、车器、铜镜、带钩和漆器的铜扣上。二是战国中期以后刻镂画像工艺发展了起来,这种工艺是在比较薄的壶、柸、鉴、奁上制上细如发丝的刻镂画像图画,一般多是水陆攻战、狩猎、宴乐礼仪等方面的图画。这些图画是在铸成器形后,用钢刀刻镂加工制成的。

    转变期: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器。

    专业鉴定,出手!!!

    公司:民藏国际

    负责人:谭经理

    电话号码同步

    地址:广州越秀区西湖路12号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