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寸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少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罕见.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佳。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 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 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槁。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代宣德三年铸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三年炉:底款为:六字正楷书体、热印铭文,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有“传说故事”。进入清代中期,落款也有不省一横的。明代宣德年后铸造的各类铭文仿炉,其铭文大都为小楷字体,书体不规整、且制字的衣横均未过刀的写法,直至清代。
真品铸工质量平均,铸工相当艺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宣德炉造型朴古雅韵,古雅浑厚为上品,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桥耳为上。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重量在克之间,属于手把炉;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宣德三年铸炉,不以重量评价。进入明中期后,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宣德炉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宣德三年铸炉,炉腔、口、壁等厚。明代中期后,工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 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 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内腔底低; 内腔底面径小; 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使用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落款热印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宣德三年炉精巧、韵雅,炉重在六百至八百克。明代中期后,铜炉的整体风格是浑厚、拙朴,重量在一千克以上至几千克。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清代中期,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清代晚期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