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的基本含义是皇家、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民间使用。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官窑”的起源一般认为可追溯到唐、五代,如唐代“秘色瓷”之“秘”,如五代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精品生产,使之成为自己的官窑。官窑虽然只为满足统治者的靡费,但它不计工本,以好的材料,好的窑制,工艺最精良的工匠烧制,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中国制瓷业走向精益求精。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朝廷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南宋时,建立修内司和效坛下官窑。一般认为,杭州老虎洞窑为修内司官窑,杭州乌龟山窑址为郊坛下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官窑产品以生活用品和陈设用器为主。宋代官窑主要器物有碗、盘、碟、洗、瓶、炉、尊、及仿周、汉时期青铜壶等式样的瓷器。早期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黄等,晚期采用厚釉工艺,追求釉色的玉质感,在素烧过的坯胎上反复施釉,裹足支烧,在器底部留下细小支钉痕。有的周身布满冰裂纹,口足呈紫色。宋代官窑的贯耳瓶,直口,细长颈,鼓腹下足。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所谓“传世官窑器”的特点,胎质细腻坚致,器壁薄,胎色黑或紫褐;釉色有天青、粉青、月白、油灰、绿、米黄色,釉层肥腴莹润,玉质感很强,釉面有各种开片;器型有碗、盘、碟、洗、盏托、直颈瓶等,还有仿古铜、玉器样式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