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据有关单位的不完全统计,玩古藏古的大军在二至三个亿左右,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大。盛世收藏,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是好事。但不能否认,这里面又很大一部分是受利益的诱惑下形成的盲目跟风者。他们听说邮品要大涨了,就买邮品,钱币能保值增值就玩钱币。苏富比的一只乾隆时的瓷瓶拍出五个亿,就开始涉足清三代的瓷器收藏……说白一点,这些人谈不上收藏,只是怕人民币贬值,而尽快地将纸币进行物化以减少通涨带来的损失罢了。人上一万,千奇百怪,大千世界,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古玩这东西确实在很多地方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那时间留下的信息标识是很难用言语清晰表述的。由此,有的人玩了一辈子,也没弄懂新老的区别,用我的观点,他一辈子没开眼。我认识一位从事古董生意十几年的老兄,年初跑来跟我很慎重地感叹:“我今天才弄懂,瓷器这东西的新老是永远弄不明白的!”我听了前半句时以为他今天才弄明白了瓷器的鉴定奥秘,这就奇怪了,因他属于一辈子不会开眼的类型。待他说完了,我才确定他说的是真语,也证实了我的推测。
这些都很自然,不想多加非议。这里最需要提及的是那一类投机取巧者。这些人纯粹为利所驱,认为既然瓷器的真假那么难分,何不以假乱真,专门从事造假的营生。于是,就将心思专门投在造假仿古上,先去景德镇遍访仿古高手,出高价仿出一二件所谓的高仿品,在他眼里以为是以假乱真了,因为该人本来就不懂。随后拿去国外拍卖行四处寻找买主,不否认,他也真的成功高价卖出过几件这类赝品(买的人也和他一样的棒槌!)。偶而得手后就沾沾自喜,并从此很绝对的下结论,外面看到的全是假东西,真品是没有的。更为误人的是开始给人掌眼,方法很简单,无论什么瓷器,一概说成赝品,并以自己偶然碰巧的“经验”信誓旦旦地到处宣扬“什么都可以仿,而且都可以仿得乱真。”其间,居然斗胆去别人家里代为鉴定,竟然将一只非常开门的乾隆斗彩折沿盘说成景德镇随便哪一位小姑娘都能画的仿品,而且绘得比它还好!”真是信口开河!这只斗彩盘,只要玩瓷器稍有年份和悟性的人就能一眼明了的东西,用我们的行话“大开门”的到代品。可以说,他是连起码的绘画基础知识都不具备。根本分不清孰好孰劣就妄下断论,实在很不负责。也不奇怪了。说明他起步的路就是偏的,不正的。眼光自然也是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