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钱币正面中央珠圈内有“四川铜币”四字,上下左右分列,中心纹有芙蓉花纹。珠圈上缘镌有“军政府造”四。铜币背面上环雕刻“中华民国二年”字样,中央大圆圈内为一篆书“汉”字,因而钱币收藏者也称之为“汉”字铜元。“汉”字周围有数十条横直纹,层次分明,雕刻工艺高超。“汉”字圆圈外还环绕有18个小圆圈,代表当时的十八个省。把18个小圆圈围绕着“汉”字联成一体,寓意十八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战斗。四川铜币带有辛亥革命那一时期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自1903年六月开铸,至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四川军政府造汉字系列铜币,可说是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后,第一套在民国时期大量流通的铜币,为国人自行设计图案、雕刻、生产及发行流通使用。因铜币背面中央大圆圈内为一篆书“汉”字,“汉”字底有数十条横直纹,因而也称之为“汉”字铜元。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建设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新的四川军政府建设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政困窘时势。军政府迅速接受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议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政府之命,开模铸造“军政府造四川铜币”(也称“汉”字铜元)。军政府造四川铜币代表了中国近代的钱银文明,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具有必定的保值和增值功用。从藏家和市民的承受程度看,估计后期四川铜币的价格还将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