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千年前一颗巨大的火星陨石撞击到喜马拉雅山域,撞击力加上高温混合在玛瑙矿内、致使岩矿熔化、崩炸、散落,在飞奔的过程中受到大气流的影响,形成圆柱体,这些圆柱体碎石内含有十四种火星上的元素,以13伏特的磁波成为地球上的力量体。天珠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元素的磁场更是相当强烈,是水晶的30倍,且全世界目前只有西藏的千年至纯天珠有这种特殊元素的磁场。 天然天珠的由来: 对于天珠说法及推论众说纷纭,有些论点至今已无从考据。从考古资料得出:天然天珠做为早期藏族人民的饰品,主要是由一些古地中(又称“古特提斯海)海贝类海螺化石经过简单打磨后组成的。藏族考古学家索朗旺堆的考古发现认为: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期是汪洋大海,当地球变迁、山峰隆起时,古地中海中的一些贝类海螺及浮游生物在极其苛刻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玉化成天珠。当远古藏民们捡到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玉化的石头时,会虔诚地认为这是天神佩戴过的饰品;他们把这种对神的敬仰以及对生命的崇敬之感化为对天珠的膜拜!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赋予天珠各种文化内涵以及圆满功德,使得如此完美的石玉器文化世世代代庇佑着藏族儿女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 折叠古代工艺天珠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远在象雄国时期,苯教的东巴辛绕使教义逐渐深化,天然天珠被大量入药使用,而天然天珠原本就非常难得,使得存世的数量十分稀少。人们开始以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画于石材上,防制天然天珠以达到提升精神(灵魂)意识的效益。由此工艺天珠应运而生。 在公元7世纪初,雪域高原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佛教文化传入西藏与笨教文化相融合的时期,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使当时的工艺天珠的制做和风行达到了顶峰。 由于流传下来的天然地理天珠及其罕见,在市场流通中极为罕见。而古代工艺天珠(现代通常所说的“老天珠”)由于当时制做的量非常大,所以有部分可以流传至今,也就是目前许多人都魂牵梦系却难得一见到“老天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制作天珠的古代工艺逐渐失传,真正有历史的“老天珠”(天然天珠和古代工艺天珠),就成为藏人的传家宝,是不会轻易示人的。在藏民心中只有大成就者以及大福报者才会拥有一枚“神的饰品”。 但是,最终天然地理天珠的价值超越了他们本身。天然天珠让人们回到对璀璨藏族文化的思索中,并将沉藏于雪山之中的神石把所有文化及精神代代传承;天然天珠以深厚的神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再因为尘土的掩埋和时代转换而消失! 现在天然天珠作为佐证把自古人们对于天珠起源于远古的海洋,是有生命的传说,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世人可以再次感悟天然神石散发出的原始盘桓的磁力。 折叠编辑本段科学定义 天珠天珠,九眼石页岩,属于沉积岩之一种,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红色的磁波最强,是一种稀有宝石。相传天珠原属于“天神”的宝物,因为出现了缺陷,被贬降到人间,后被藏族发现,所以西藏人至今仍认为天珠是“天降之石”。 天珠属于沉积岩之一种,组成颗粒为1 / 256公厘,主要由黏土固结而成的薄页片状岩石。天珠的色泽大约可分为黑色、白色、红色、咖啡色及绿色等颜色,页岩颜色因所含化学物质而不同,如含氧化铁者呈红色,含氢氧化铁者呈微黄色,含炭质则呈灰黑色。 据传说,天珠磁场为水晶的三倍,矿石的硬度越高,磁场越强。而事实上这仅仅是人们的臆想,因为磁场的存在于磁性物质,特别是铁的含量密不可分。而天珠与水晶一样并不含铁,另外,磁场的强度与矿物的硬度没有任何关系。而天珠是半宝石,硬度为莫氏7至8.5,除南非钻石硬度为莫氏10外,还有(黄玉:硬度为8,即托帕石,为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颜色为无色、淡黄、深黄、棕色、天蓝、粉红、红、淡绿和褐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双折射率色散0.014。多色性清楚。硬度8,密度克/立方厘米。有天珠想出手联系本人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深房大厦B座6楼
报价:面议
地址:广东,深圳,深圳罗湖区深房大厦3005号B座6楼
公司:千百艺文化展览有限公司
手机:13392829978
微信:A13392829978
电话:0755-61258654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