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色斑包括面部皮肤出现针尖或黄豆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肤表面的雀斑和对称分布于两颊、鼻、唇及前额等处的黄褐色形状不规则,呈地图样或蝴蝶状的黄褐斑。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尤以未婚女性多见。无痛痒感,影响美容。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紊乱,色素细胞和皮肤对日光、紫外线的敏感性有关。黄褐斑又称肝斑,类似中医的“面尘”、“黧黑斑"。
病 因:
一、脾 虚
导致水液代谢不畅,痰饮内停,阻塞脉道,以致气血不畅,不能上荣于面。《诸病源候论》中言:“或脏腑有痰饮,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脾虚可导致气血生化乏源,颜面失于荣养,《外科大成》中记载:“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
二、肾阴亏虚
导致虚火上炎,火燥结成斑黑。《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三、腠理受风
致气血不和,不能荣于皮肤。《诸病源候论》曰:“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
四、情志内伤
导致气机紊乱,气血不畅,不能上荣于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黧黑曾,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
肝藏血,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血,或者气滞血瘀,气血不容于面。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不能化生营血,气血不足,以致颜面气血失和。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风邪侵袭,损伤颜面肌肤等而发病。
五、胞宫失常
胞宫在女子谓子宫,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脏腑气血充盈的前提下,维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宫失常者主要表现在功能失常和实质失常两方面。功能失常的原因较多,常见的有月经不调,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面部会出现色斑,且斑色常随病因不同而稍有差异。
实质失常者,每因房劳不节,或胞宫手术,创伤阴户,湿热毒邪乘虚侵入胞宫,发为带下、阴痒,久而久之,湿热毒邪循经上泛面部,出现色斑。
六、冲任损伤
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是以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汇于冲脉,对人体发育、生殖功能的完善及面色荣润起着重要作用。
冲任二脉受损,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胞胎亦无所系,气血难以上荣头面,除产生经、带、胎、产病外,也易出现色斑病变。
七、精血不足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皮肤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血的化生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二者以其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而有“精血同源”之称。房劳不节,情志内伤,久病失调等,可导致肾精亏损,肝血不足,精血俱虚,甚则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荣,虚火循经熏灼,面部肌肤失却濡润,以致火燥结成色斑。
八、浊热内盛
包括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肝与胆不仅经脉相互络属,而且脏腑直接相连。肝体阴用阳,易化热化火。胆附于肝,其化生和排泄胆汁受肝的疏泄功能调控。外感湿热,日久不化,入里蕴结中焦,湿热内困脾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肝胆,循经上熏颜面,则面生褐斑。同时,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侮土,脾胃受困,常可出现右胁胀痛灼热,口苦,厌食,腹胀,泛恶欲吐,大便干结或溏泻,甚则肌肤发黄等。
调 护:
1)保持开朗豁达的胸怀,避免焦躁、忧愁等不良情绪刺激。肝的疏泄功能恢复,则百病无从以生。
2)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避免劳损。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胆经循行的时刻,休息得当,则肝胆功能正常。精气充沛,人体代谢正常,面色红润。
3)避免日光暴晒,防晒在色斑的调护中非常重要。避免长时间、强烈日光曝晒,过强的紫外线会使患者的皮肤受伤,黑色素合成缓慢,所以在春夏季节,患者出门前要做好防晒准备,涂上隔离系数强的防晒霜,打上遮阳伞,保护皮肤。许多患者常因炎夏外出旅游、出差,而诱发或致色斑复发。
4)慎用含香料和药物性化妆品,忌用刺激性药物及激素类药物。以防刺激机体,导致代谢失常。
5)多食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避免光敏性物质的摄入,如香菜、木耳、香菇、胡萝卜等。饮食得当,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