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在无锡越国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三彩琉璃陶器,经专家考证,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琉璃器。
这件以8条蛇盘成的玲珑球,以前从未见过,文献上也没有过记载。球身分上下两层,每层盘着4条首尾相衔的越人图腾--蛇,球体上大面积饰红彩,蛇头和蛇身上绘着蓝色的琉璃釉。它质地非常软,能保留2000多年十分不易。
琉璃烧制工艺后来在我国大量使用,例如故宫等古建中所用的琉璃瓦。这次发现的"玲珑球",其低温烧制方式和后来的唐三彩如出一辙。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它很可能象征着王权或神权。据考证,以往我国考古出土的琉璃器最早是在东汉时期,这件"玲珑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的琉璃史弥足珍贵。
三彩瓷器介绍:宋三彩
继唐代之后,宋代仍继续生产三彩器,磁州窑系各窑及河南的登丰、修武、宝丰等地为其主要生产区域,在河南巩县芝田村也曾发现宋三彩窑址。
与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枕、洗、盂、盆、盘、佛塔及一些宋三彩玩具,陶俑相对较少。宋三彩的胎质有的粗松,含杂质较多;有的细密坚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浅红色,表面敷有一层化妆土。彩釉以绿、黄、褐为主,还有艳红、乌黑及翠绿等,蓝釉几乎不见。其釉色虽不及唐三彩斑驳灿烂,却显得非常浑厚、凝重,幽深古朴,颇具特色。
辽三彩
辽三彩受唐三彩的影响很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主要产地为辽宁林东南山窑、辽阳江官屯窑、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辽三彩胎质细软,呈淡红色,少数胎质呈淡黄色,胎上挂化妆土,再施辽三彩彩釉。辽三彩有单彩、双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黄、绿、白为主,不见黄色,从出土物看,其白釉与绿釉微闪黄。许多器物施釉较薄,釉层易脱落,底足无釉。只有少数精品挂釉至底足,且釉色浓重,光艳娇美,可与唐三彩媲美。
清三彩
所谓三彩、五彩都是在烧成的陶瓷素胎上进行彩绘,然后再低温烧烤而成的釉上彩瓷清三彩器品种。彩绘用色以黄、绿、紫等三色为主,不用或少用红色,称为"三彩",又因黄、绿、紫三色色调淡雅素净,又称"素三彩"。彩绘用色若以红、黄、绿、紫等五色为主,则称五彩。 清三彩以康熙三彩为代表,大多是单线平涂外,还有一种不画纹样点染而成的,色彩斑斑,自然天成,与唐三彩相似。
素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中华民国初年的徐志衡在《饮流斋素三彩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
三彩陶器始于南北朝,兴于初唐,故称唐三彩。三彩器,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