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溯源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韩谦造鎏金铜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发现纪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铜佛像。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富民强,佛教造像也进入了成熟期。唐武宗“会昌灭法”及此后的五代战乱使佛教传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随之走下坡路。宋代时期南方禅宗得到大力发展,宋代佛像注重于写实,其题材大多以罗汉与祖师为主,当时曾出现了大量的三百罗汉、五百罗汉、十八罗汉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