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印章昂贵而稀有。为了解其特性,避免错失,必须对田黄印章的用材,作科学之分析。
田黄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田黄原石外表常有皮层包裹,或极稀薄,或稍厚密。反色有黑、有黄亦有白、有单层皮、 有双层皮、亦有三层皮、除部分三层皮外,置灯光下皆能通透,可洞察肌理色质。有皮的田黄。一般凭石皮的色质,便可知道石质的大概。田黄的皮质比其它掘石的皮要细结柔嫩,仅略松于田的肌质。用刀轻刮,则刀感畅而微沉,粉粒细匀,故极利雕琢。而硬田、鹿目、掘性山石等也常有裹皮,其中,有的皮若皮屑,皮色多呈赭黄或銹红,以刀轻刮,则稀松如土;有的皮带黄绿色和深黑色,皮质硬结如山石,颗粒粗细不匀。
行家鉴石,最注重肌理品质。用灯照,则是辨别田黄质地优劣的一种好办法。即使石皮紧裹,其温润的程度、纹理的分布、质地的纯度亦能一目了然。黄原属其产地附近各矿床,至少应该是海拔高于上坂、中坂、下坂等,九片“田坑”,否则难以顺溪流而下,而入田地。零星散石,流落溪田久蕴田底所成,田石之肌理仍保留原来种石的某些特征,故福州老一辈寿山石雕艺人亦称“杜陵性田”或“坑头性田”、“水晶性田”和“高山性田”等。田黄的肌理,基本上是指并非百分之百,而是也有个别与特殊。皆隐有细萝卜纹,且疏密罗列极其有致,条理绵密而不乱,或若新出萝卜,或似鲜剖柑囊。这是田黄石的普遍特性,也是辨别田黄的主要持徵之一。田黄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也愈明显。
前人对田黄肌质的品评,已有精辟的论定,认为田黄具有:温、润、细、结、凝、腻之“六德”;并以此作为评判田黄石或它石的等级标准,也通过这“六德”来识别田黄的真伪。
明代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已御定为宫廷之印玺。到了清代,皇帝更是喜爱田黄石。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梦醒之后,觉得这是一个祥瑞之兆,但是却对“福寿田”三字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次日他在上朝之时,将梦境叙述出来让大臣们给自己圆梦。一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称“福寿田”三字应以“福州、寿山、田黄石”为解,玉皇大帝赐给皇上您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乾隆皇帝都要在供案上供一块田黄石以祈求上苍保佑。足见乾隆对寿山田黄石的喜爱。现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就是乾隆的喜爱之物。这件三联玺是用产自福建寿山田坑的上等田黄石做成,其原石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来到了清宫,在库房里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间,机缘巧合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于是乾隆三联玺就此诞生。后来,这件三联玺被末代皇帝溥仪缝在棉衣里带出了紫禁城,之后又随其辗转长春、远东、抚顺,直到抗美援朝时期,溥仪将这枚珍贵的田黄石三联玺捐献给了国家。
优等田黄印章已达一两田黄万两金之水平,不可不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