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A座23楼2302室
紫砂壶怎样来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因为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
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紫砂器的断代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就是历代的名家作品仿制
较多,特别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
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
至今,给今天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在鉴定方面困难重重,但是仔细分辨,还是有踪迹可
寻的。
经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加工手
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现将其总结的断代方法介绍如下
。
第一、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
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
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
,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第二、胎质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
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清代
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
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
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
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
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
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
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第三、制作工艺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
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
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
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
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
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
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
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
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第四、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
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
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征集范围: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等;
三:字画:名家名画、近现代字画等;
四:杂件:翡翠、田黄石、鸡血石、青铜器、古币、印章、错币等.
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A座23楼23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