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至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 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有着四十年陶瓷收藏鉴赏经验的谢中文告诉记者,历史以来,清三代瓷器从未跌过价:“以唐代瓷器为例,30年前大升,15年前大 跌,至今未起过!与高古瓷、晚清瓷等如此这般‘大起大落’所不同,清三代瓷器可谓是从来只升不跌,一直稳健向上行进。这与其工艺水平精湛、市场认知度高、 供求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
业界公认,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水平,但如何作出大致区分。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既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马蹄尊、高足枇杷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型有四联瓶、如意耳尊等;乾隆朝则器型多样,款式万有。
康熙朝以青花(其中,“翠毛蓝”为天下第一蓝)最受人们尊崇,其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浓淡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此外,五彩 (硬彩)瓷器亦为康熙时期最为精绝、得意之佳作,其红彩艳似辣椒,其绿有反铅光泽,其黑焦重油亮为历朝所不及,明成化后失传的茄皮紫色重新应用,而黄色则 是皇家所尊有。还有一特别之处为所绘人物的手指较任何一朝都修长。雍正时期的粉彩(软彩)成就最为突出,其绘画材料加粉加金后突显立体感,并独创没骨画法,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 多。乾隆则集历朝历代之优点,并加入了众多的西洋文化元素,令该朝瓷品焕发全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