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为何成为传世之宝
明代宣德铜香炉,凭借独特的冶炼方法、晶莹的质地、古朴典雅的造型以及存世数量的稀少,成为香炉中的珍品,备受收藏家的青睐。
香炉是古人的焚香用具,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自上个世纪90年代,继宜兴紫砂壶之后,宣德炉成为艺术品市场新宠。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焚香用具,通常用于宫廷、寺庙、权贵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宣德炉基本形状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在炉外底部,与宣德瓷器款相似。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明宣德年制”。
据了解,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瓷、铜、铁、瓦等材料制作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发展,铜香炉渐而代之。尤其宣德炉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炉的先河。宣德炉工艺精良、造型异常精美,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
宣德炉之所以成为传世之宝,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用料名贵。据悉,宣德炉的制作有以下特点:首先,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33种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其次,炼次繁。一般炉料只经过4炼,而宣德炉却要经过12炼,因此炉质更加纯细,如婴儿肌肤。
据史料记载,宣德炉有40多种色泽,如藏经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曾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同时,宣德年间铸造各式香炉只有3000座,后经战乱大批又被销毁,流传至今的宣德炉真品已非常罕见。因此,如今明代宣德炉已成为藏家可遇不可求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