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制作画珐琅是由专门的宫廷珐琅作来制作的,具资料记载,画珐琅最晚也是在康熙三十年已经烧制成功了,和有明确记载的在康熙十五年烧制成功的珐琅彩(瓷胎画珐琅)相距不远。画珐琅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左右,当时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时期。
早期的画珐琅作品因为生产画珐琅的技术不是很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一样都是比较厚重重的,器物体积也大都很小,多以实用的碗、盘、壶、瓶、盒等日常用具为主。釉色也少,并且颜色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画面模糊。
作品多以灰白色珐琅为地(也兼有黄色地),并用红、黄、蓝、白、绿、赭、紫等几种颜色的珐琅釉作画,颜色品种不甚丰富。表面光泽度差,釉料施用浓厚,砂眼较多,反映出珐琅釉料质地尚不精细。
康熙晚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了画珐琅器本身所具有的薄、平、光、艳、雅的特点。珐琅釉料质地细腻,涂施均匀,表面光洁平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品种也日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