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旧书回收 静安区回收旧书 旧书回收照相铜版也是一种精致的影印技术,是以照相底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取得铜版,属于凸版印刷,如用铜版纸或道林纸印刷,效果近似照片;但由于制版时间长达数日,成本过高,当时就很少釆用,流传至今的照相铜版影印本就更少了。其中著名的一部,是开明书店一九四一年出版《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十二卷。胶版印刷兴起较晚,是一种平版间接印刷法,同样以照相制取金属版或石版,但在印刷过程中,经过橡皮布将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纸页上,印版与纸页不直接接触。其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印版的磨损,二是光滑的橡皮与纸张接触更为密致,印出图文也就更为清晰,但胶印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在民国年间主要只用于彩印和画册印刷。
后,影印本的用纸与装帧,也有精粗之别。
近现代影印本,版面编排方式也各各不一。有按原大影印的,如上海同文书局从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开始以石版影印武英殿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要算石印书中规模大的工程。再如罗振玉先生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在日本影印出版的一批中国古籍珍善本,利用京都小林氏较先进的珂罗版技术,以宣纸精印,版心都保持底本的原貌,而装成统一的大本。笔者所得《六朝写本礼记子本疏义》、《唐写本世说新书》等,开本统一,都是高三六八毫米,宽二四六毫米,但各本版心则仍依其旧。据说罗氏当年每种书只印一百部,并表示决不再版,所以当时就 有人估计这批影印本将“价逾古书”。
但常见的则是缩印。以机制纸印刷、平装或精装的影印本,一般都是缩印本,如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中的许多影印本,无论原版开本多大,在除去版心后,一律缩印成为三十二开本。严谨的出版机构,在缩小影印古籍时,都会注明所据何本,原版大小,甚至说明底本的所有者。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将所影印古籍均缩印为髙二百毫米、宽一三二毫米的小开本,但在各书前牌记中都有相关说明。如《孔氏祖庭广记》牌记:“上海涵芬楼景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蒙古刊本, 原书板高二十二公分,宽十五公分。”
更为节约的影印方式是拼页,即将原书两页,分上下栏合排在同一页面上。《丛书集成初编》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拼页影印本;现当代许多大型影印丛书,都采取这种办法。此外还有将原书重排版式的,如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就是将原书页除去版心,以一页半为一栏,合上、中、下三栏照相缩印 为一页,也就是影印本的一页,相当于原书的四页半了。而清末同文书局影印《康熙字典》时,更将原书行款全部打乱,重新设计版式,只有文字保持着本来面目。此后出版的《康熙字典》,则都是以同文版为底本影印的。
影印本出现之初,是一种时髦的新鲜事物,颇受读者欢迎,所以出版机构并不隐讳其为影印本,多在书名页、版权页以至书衣上标明影印本吸引读者。近年以来,雕版本与影印本间的价格差距日大,才出现了以影印本冒充雕版本的事情。这主要也只是原大影印、宣纸线装的本子,对于初入门者会有一定的迷惑性。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区分。传统雕版本是凸版印刷,在雕版上刷涂水墨,覆纸刷印,水墨的浓度不可能完全均匀,故而干燥以后,在同页文字上可以感觉到墨色堆积的不同厚度,这是影印所用平版印刷不会有的现象。
近二三十年以来,影印技术日趋先进与简便。不但经典古籍与名家书画,现当代的许多优秀出版物也纷纷被影印出版。遗憾的是,百年前书商的陋习,又为某些出版社所继承,影印时只求版本易得,而不问优劣,以至某些早有定论的劣本,居然又被大印特印,耗人钱财,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