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电视栏目第七季栏目藏品征集范围:
精品陶瓷、名家字画、翡翠玉器、杂项清玩、明清家具、近现代工艺品等!
一造型。任何一代陶瓷器都有它的特征,造型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器型和工艺制作。元青花的造型也不例外,外销瓷中,大盘,大碗,大瓶,大罐多少带有一点异域的风格。内销瓷雄伟,俊美的外型,厚重但不显笨重的造型,有着蒙古国的风俗习惯,爱好,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代瓷器的风格特点,有着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器物的造型,比例适当,工艺精细,外观外精内粗,有一种古拙之美。现代仿品所烧造的元青花比例不协调,瓶的线条不流畅,罐的肚子太大,肩部不丰满,收底比例不正确,接胎处不规范,永远达不到真品的特点,只要仔细观察,对比就可看出。
二,纹饰。元代纹饰与明清二代不同,画工精细,层次繁密,瓶,盘之类大器通常满画,而且无论是龙凤纹,花鸟纹,瓜果纹,还是人物纹都有自己划时代的特征。外销瓷中外结合有中国的传统纹饰,也有外国的文化内涵,画工精细,笔法流畅,整个画面一气呵成。内销民用品画工有精有细,以龙凤,花草,瓜果,人物纹为主,笔法同样流畅,用笔顿捺明显有力,精描与片涂相结合。从侧面看去,笔触下铁斑分布合理,没有人工所为之痕迹。而仿品无论从纹饰的画法上看,照葫芦画瓢,画工呆板,不流畅,没有神韵,青花漂浮,铁锈斑人为点染,而且无下凹之感。画工粗糙,层次虽也繁密,但比例失调,杂乱无章,有的人物纹,画工极其低下,人物面部毫无生气,衣服没有飘逸感。元青花与辅饰主宾协调,绘画工整,繁而不乱,且图案题材多样。有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龙凤,孔雀,天鸟,麒麟,灵芝,杂宝,鱼藻,莲池,瓜果及蕉叶,仰莲,云纹,海波,钱纹等辅助纹饰。花卉的特点是大花,大叶。其中牡丹与缠枝莲花叶瓣都绘成葫芦状,菊花叶为三叉或四叉叶,莲池鸳鸯羽毛上翘,配条形或蜈蚣形水草,有些叶子尾端时常出现小尾巴。龙纹,小头,细颈,身长,火焰尾,三爪或四爪,无发或稀发,这些特征都是元代纹饰中常见和使用的。现代仿品虽有模仿这些纹饰,但比例不协调,用笔不流畅,画工呆板。
三,工艺制作。元代器的工艺无论瓶罐都是模印成型,不论是圆器还是方器,八棱,六棱器均采用分节模印泥浆,粘合成型。一般为三节,器底为模印后接,所以器内外壁均有明显接痕。器身不够平整,除器外壁在轱辘车上稍作修胚和剐足外,有的器内壁都保留胎胚时压泥的细接痕和手指印。器口及内壁刷釉随意,内壁带有黑疵,赤褐斑及局部火石红。足底内壁向外斜撇,外墙斜削一刀,大件器圈足不太整齐。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痕,有的有跳刀痕,系底部胎内有杂物碰刀所致,并多粘有赤褐色沙粒窑灰和不规则的釉斑。碗,盘,碟等器及壶,玉壶春瓶等小件琢器,也是模印接胎工艺,表面不平整,内壁见接痕。有的胚体未见就剐足,圈足不圆正,较粗糙,有的器底中心乳状钉突起,带耳之瓶,罐接胎正确,生动传神。壶类流与柄比例失调,高足杯的底与杯身用湿泥接胚,靶无底,内中空无釉,可见泥浆痕和乳钉突起。以上这些是元代器在制造上的特殊工艺,仿品很难全部达到。目前所见仿品大多是现代工艺拉胚成型,有的为了体现接胎痕,用手工捏上一条弯曲不平之线或糊饼式的贴上一圈粘土片。底足修胎现代工艺明显。胎体修胎圆正,没有高低不平之手感。瓶接口修正过细,带耳瓶罐,接耳修胎圆正,没有高低不平之手感。瓶接口修正过细,带耳瓶罐,接耳比例不正确,一看上去就给人感觉不自然,仔细对照,参照实物真品就能看出。
四 青花用料。目前我们看到的元代青花瓷,有浓艳,翠兰,兰灰,兰黑多种呈色,实际上是青花用料不同。呈色浓艳为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该料为高铁低锰型,在正常烧造温度下(1350度)色呈翠兰,迎光看去非常艳丽,在笔触点和色浓处有铁锈斑下凹,伴有锡光渗出。此料绝大多数用于外销瓷上,也许当时就是来料加工,在国内民用小件器上很少应用。呈色兰灰的是国产料,为低铁高锰钴料,颜色比较浅淡,兰中泛灰,少有铁锈斑。呈色兰黑的是混合钴料,其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也有锈斑和锡光渗出。实际上铁锈斑,锡光的泛出与钴料的溶水厚薄有关,料厚的特征明显,料薄的呈色同样青翠,但不浓艳,少有锈斑,锡光,为此铁锈斑的生成有点状的,也有片状的,与进口料溶解料水厚薄有一定关系。进口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晕散现象,有多有少,晕散自然,且有水墨画感觉,边线上呈毛茸茸的感觉,青料呈色浓淡感觉。从手中实物分析,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的使用一般为二个阶段,国产料为元初延佑年左右,也就是延佑型。进口料为元中期至正年到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的产品大多青翠浓艳,呈色好的产品大多为外销瓷器。国内一些高档陈设瓷和皇室用器,赏赐之物,都用进口料绘制,然一些民用日常小器,还是用国产料,混合料为多。
五 瓷胎分析。元代器烧造除景德镇外,还有云南玉溪窑,建水窑,福建德化窑,崇安窑,广东饶平窑,其胎土以景德镇高岭土资源最丰富,而且质地优良。以景德镇为主的元青花,当年用的基本上都是景德镇边麻仓山上的高岭土,懂得的人称为“麻仓土”。由于元代制造工艺在陶炼胎土技术上不如明清三代那么精细,为此,我们从实物的碎片上可看出胎土杂质较多,且有气洞,胎土不太白,呈土灰,土黄色。但这大多是民窑产品,包括高安博物馆一些藏品,而从外销瓷碎片上看,胎土结构明显改善,内含杂质少,胎也较白,也许这是外销瓷的要求,加工精细所致。元青花胎体一般较为厚重,与现仿品有明显区别,现仿品胎不是过轻就是太重,而且胎土为现代工艺陶炼的瓷土,质地坚硬,细白无法对比。现在高仿中有些精品为了蒙混测试,用元瓷碎片重新粉碎加工也能蒙混一部分人,其中还有专家也走了眼。
[六] 瓷釉比较。元青花的釉是在青白釉基础上改变而来的,从目前发现的青花看,有青白,卵白二种。釉色白中微泛青绿,积釉处有色呈湖蓝,也有水绿,这是釉的厚薄所致。真正的元代器,其釉面手感滑爽,没有挡手之感,釉光柔和,光从内泛出似宝光一样,有的就像一块蕴润的玉,现仿品釉面贼光照人。虽经作旧加工,但釉面上不是有打磨的痕迹就是釉色苍白,光泽不自然,手摸釉面发涩。
元代器大器制作一般采用外淋釉,内荡釉的方法。因此有的釉面有不平整手感和釉淌现象,口沿釉层厚,器身较薄,大瓶,大罐,大壶,香炉之类器物。广口瓶类,可见内壁稀薄釉水,但不均匀,有荡釉痕迹。有的器物内壁刷护胎泥,刷痕明显。小口类器物如梅瓶,玉壶春瓶,外侧采用流釉法,口沿有釉,内壁很少荡釉,元青花仿品使用现代配方灰钙釉,釉色白中泛青,有的过白,施釉方法采用现代气泵吹釉,釉面平滑,内壁刷痕不自然,多看,多对比,就能发现不同之处。
[七]火石红分析。火石红的形成是由于胎土中少量铁质存在,经过烧造二次氧化过程,在露胎处呈现火石红。其分布主要在底足,在盖,口沿和内壁无釉处也时有发现。火石红的分布应该自然,有点状,也有片状,块状,尤其是胎釉结合部和釉斑周围的一圈淡淡的火石红线,是至今伪造者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现代仿品为了模仿火石红,采用刷红,垫烧人为做出,但不自然。有的真品底部上了一层化妆土,但也能稀疏看出火石红,火石红的浓,淡面积大小,分布状况是一种参考,只有在其它特征都符合的情况下才进一步观察。
[ 八]器底分析。元代器的器底部分是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市场发现,接底件很多,也就是老底新器。底是老的,器物是现仿的造假者为了迷惑人,用一些残次的元代器底部磨平,装在新器上,一般人不注意,就容易上当受骗。元代器的底足,无论瓶,罐,碗,盘,壶都有它的制作工艺。瓶,罐类浅圈足,修足随意,外侧斜削一刀,上有旋痕或跳刀槽。小件瓶,碗中心有乳状钉突起,底部胎土粗松,上有黑疵,釉斑,火石红(也有不全具备的)。老器器底不发涩,并伴有一层淡淡的釉光泽。现代仿品黑疵用铁砂嵌入,火石红用刷红,垫烧釉斑用点洒人为制造,仔细观察可辨真伪。
[ 九]气泡与釉下分析。在鉴定中,釉下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点专家只看外型,不看内在。要知道外型易仿,内在特征难造,这是鉴定真伪的有利论证。目前的藏品大多数是出土器,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在地下与各种泥土为伴。有碱性土,有酸性土,有石灰,有水浸痕迹,因此每件出土器多多少少有出土的痕迹。
虽说釉面经过清洗,表面上比较干净,但在釉下产生的化学反应却是大家用肉眼看不到的,这必须借用放大镜,显微镜认真观察。出土器釉下,有土碱点状,泛白,泛黄,有水锈点状或片状,显浅褐色,有的水锈在釉面洗干净后留下点点金属光。在有开片的器物上发现,纹片大部分上翘,内含有黄色或白色的赃物。其土碱,土锈,水锈分布并不一样,有全器,也有局部。这是器物在地下所埋情况造成的,
现代仿品是无法造出这些特征的。有的仿品釉面经过酸洗去光,釉下也会产生白色小点,但与土中自然形成的特征显然不同,有的专家看到釉下有白点,就说是酸洗的,这是缺乏感性知识,而没有真正看到内在实质。气泡是釉下的另一特征,有大有小,有通透的也有浑浊的,有密集的也有稀疏的,用柴窑烧制的与气窑,电窑烧制的明显不同。前者大小交替,通透,后者排列整齐,气泡较小,
再说施釉的厚薄也决定气泡大小的多少及分布,釉厚的部分显微镜下气泡多,大,密集,釉薄的则稀少。气泡的研究不能决定一件器物的真伪,但也是一种鉴定手段,多少通过观察知道,手中的器物是柴窑烧制的还是气,电窑烧制的。因柴窑烧制成本太高,因此现代仿品大多是气窑,电窑所烧制的。从这方面也能给你断代增加一个旁证。
[十] 款识分析。款识是一件器物的年代标志,有官款,也有民款。唐代写款极少,宋代在一些御用品和民用器上已广泛使用。到了元代,写款虽说不多,但不能说没有,从元青花龙纹象耳瓶这种划时代的标准器上就应用。正因为上面发现有款,才知道该瓶是元至正十一年生产的。在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中写款的不多,有的器物上却又年份款。延佑型的器物至今发现极少,至正型的器物上笔者见过,也收藏过。其中至正三年,至正八年,至正十一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