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另外,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云南会泽发现过一枚较大型“嘉靖通宝”,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克,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厘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云南始铸钱,扣留盐课二万作本, 铸钱三方余解户部, 至万历四年以巡抚御史言开局鼓铸, 而民间用贝如故,钱竟不行, 遂以铸成之钱, 运充贵州兵饷。
以后经过天启六年 (1626年) 颁布 《行钱便宜》 等一系列行钱措施及入滇大西军严令废贝行钱, 云南才与全国的通行币制相统一。 故 “嘉靖通宝” 在云南货币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泽铅锌矿保存的这枚特大型 “嘉靖通宝”应该铸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东川铸钱机构为纪念云南铸方孔圆钱而铸造的镇矿纪念币, 币材就是 “滇铜”。
滇铜是清代铸造制钱的主要原料,清代滇铜的输出对全国钱币的铸造及钱价的涨落有较大的影响,关系到清代币制的稳定。 云南会泽是清代东川府府治, 东川是滇铜的主要产地,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云贵总督蔡毓荣上 (筹滇十疏》 其第四疏议理财, 着重 “广鼓铸开矿藏", 自此开采滇铜供应铸钱之需, 东川矿开始大规模开采。 雍正十一年 (1733 年) 东川府设炉铸钱。 嘉庆四年 (1799 年) 成立宝东泉局铸币流通。
书长足宝版 通宝二字变化很明显,此版文字比正立版四字均小,更趋于楷书写法,宝字贝部两足长而相连。
现在来说,嘉靖主要是玩大纲钱的,玩版别的很少。不过,玩版应该是一个趋势,新东西不出产,玩的人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精细化了~~
明嘉靖(1522—1565年,世宗朱厚熜)特制之道观供养大钱。是其宠道的明证。
华光普谱记此类钱2品,标近年于陕西华县发现:直径均70毫米,重111克左右,文字为一手书,略有不同。孙仲汇先生在《古钱》中另记有一品,直径以拓图量约65毫米,文字与本品也略有不同,最明显的是靖字青部左竖有长短(本品长)之别。孙氏记述重量60多克,说明本品有大/小,厚薄及书体版别多种。
华光谱定此钱为“内廷或寺观供奉大钱”,应该说定得不错。重轮重好颇具道家“八卦”纹饰特征。据传明嘉靖时,皇宫内廷就是个大寺观,内廷供奉和寺观供奉没什么大区别。
元代佞佛,僧侣横行,长期大量制造寺庙供养钱,恶小劣制,盘剥百姓。明代崇道,方士隆宠,至嘉靖年尤甚,制造的道观供奉钱却是大而精。此钱书法苍劲霸气,是否为迷道的嘉靖手书,确实值得考证。孙中汇说其“与明代青花瓷上的嘉靖款式相似”,亦可备一说。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另外,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云南会泽发现过一枚较大型“嘉靖通宝”,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克,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厘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云南始铸钱,扣留盐课二万作本, 铸钱三方余解户部, 至万历四年以巡抚御史言开局鼓铸, 而民间用贝如故,钱竟不行, 遂以铸成之钱, 运充贵州兵饷。以后经过天启六年 (1626年) 颁布 《行钱便宜》 等一系列行钱措施及入滇大西军严令废贝行钱, 云南才与全国的通行币制相统一。 故 “嘉靖通宝” 在云南货币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泽铅锌矿保存的这枚特大型 “嘉靖通宝”应该铸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东川铸钱机构为纪念云南铸方孔圆钱而铸造的镇矿纪念币, 币材就是 “滇铜”。滇铜是清代铸造制钱的主要原料,清代滇铜的输出对全国钱币的铸造及钱价的涨落有较大的影响,关系到清代币制的稳定。 云南会泽是清代东川府府治, 东川是滇铜的主要产地,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云贵总督蔡毓荣上 (筹滇十疏》 其第四疏议理财, 着重 “广鼓铸开矿藏", 自此开采滇铜供应铸钱之需, 东川矿开始大规模开采。 雍正十一年 (1733 年) 东川府设炉铸钱。 嘉庆四年 (1799 年) 成立宝东泉局铸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