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范法
陶范法是陶质块范铸造法的简称,其铸造过程主要包括作模、翻范、作内范、合范、浇注和打磨修整等工序。
1、作模铸器物之前,先用陶泥做个样子作为初胎,它是制范的基础,这种陶模又称为母型。如要在器物上饰花紋,先在模上画好花紋,花紋的四入部分用刀雕刻出来,凸起部分用泥琛好后再加贴上去。
2、翻范将经过细筛过的泥土调制和匀,拍打成片,按捺在陶模外部,用力压紧,使陶模上的纹饰反映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再按照要铸造的器物特点,将其划成若干块。划下的每一泥片阴干或用微火烘干,再合成一个外腔,即成为所要铸造器物的外范。3、合范一般铸造简单的铜器(如工具和兵器),是用两个单合范合成的铸造空体器(如鼎、爵之类),需有内范和外范。内范又称范蓝、,小于外范,做内范的方法一般是将原来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即可成为内范。外范与内范中间的空隙,为熔注液处,两者的距离(空间、也就是所要制作器物的器壁厚度。在浇注之前,先要将外范拼好合起来。
4、浇注为防止在灌注铜液时产生的涨力将拼好的范冲开,便用泥土围填外范,起到加固作用,并留有灌浇孔和通气孔。铜液向范内浇注后,待其冷却凝固,便将围填外范的泥土和内范打碎,将造好的器物取出。
5、打磨修整器物脱范后,表面往往是粗糙的,花紋也不够清晰,经过打磨修整加工,才成为一件表面光滑,花纹清晰,色彩铮亮的青铜器。用陶范法铸造器物是"一范一器",破范取器,故没有两件铜器会是一模一样的。
材质辨伪: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铜的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