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的前身可追溯到汉魏时期的琉璃烧铸艺术,我们现在所说的“料器”的生产则始于元代,经明代发展和完善,在清代达到了艺术成就的Z高峰。料器在清代以其器型的美观、色泽的艳丽博得了康熙的喜爱古玩收藏瓷器,造办处专门设立了制作料器专门的制办处,时称“御琉璃”。
料器制品可以根据Z好的玉料的色泽来调制料颜色,加之制作时间相对较快、有着高仿真度,故而有时会代替玉器来使用.在那时,这种手工艺的作品只能为皇家御用古玩收藏瓷器,民间是不允许流通的,老百姓是不得见这些作品的。后来乾隆皇帝认为“琉璃”的谐音似于“流离失所”,不太吉利,所以下令将其改名为“料器”。
乾隆料器的辉煌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Z高水平,持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化。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玻璃器皿,施行兼容并蓄的管理政策,使中西文化得以交融。斥巨资扩建玻璃厂,改善设备,在传统皇家风格基础上招聘法国技师,烧造洛可可风格的灯具与摆设物。乾隆时期的宫殿玻璃器烧造量大,造型繁复。各种摆设、祭器、饰品、日用器皿,器型达百余种。
乾隆朝玻璃工艺开展盛极巅峰,点彩、洒金、搅胎、雕琢、磨花、描彩、描金、戗[qiàng] 金等等,工艺繁复。尤其是套料、金星、画搪瓷等工艺更是无可对抗。据统计,其时的玻璃呈色多达30多种,斑驳艳丽华美。这儿插一句,民国至解放时期外贸玻璃器大多喜爱刻上“乾隆年制”的款,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乾隆朝皇家玻璃品种远远超过康、雍二朝,单色玻璃已有20余种,复色玻璃富丽多彩,如新出的金星玻璃、点彩玻璃、夹金洒金玻璃、夹彩玻璃以及绞丝玻璃等等。套色玻璃出于康熙朝并得到很高的评价,而乾隆朝套色玻璃更加丰富多彩并留下大量遗物,确已达到至高境界并胜过前朝一筹。套料,或称套,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出现,至乾隆时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是用涅白色玻璃制成器胎,再根据设计需要,将彩色玻璃料加热至半流质状,粘接在器胎表面,然后加工细部装饰;或以彩色玻璃为地,白色或彩色玻璃做装饰。套料作品颜色丰富,除套红外还有套蓝、套绿等多种,反映了此时套料玻璃的成就,较好地体现了乾隆时期玻璃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代表作。
此外,在装饰手法上已有雕刻、描彩、描金、珐琅彩等加工技巧。涅白玻璃胎画珐琅虽属玻璃与珐琅两种工艺的复合作品,但若没有玻璃厂烧炼出的白如羊脂、温润如玉的涅白玻璃作器胎,那么珐琅则失去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会剩下金银及瓷陶为胎的珐琅彩或画珐琅。
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彩色玻璃制成的器物。据史料记载,在康熙时期已有套玻璃这一品种。它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料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套的这层料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做花纹。套料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清代著明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所撰写的《勇庐闲诘》一书中写道:“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明艳烂若异宝。”
“火中的雕塑”的制作工艺
Z开始的时候只有内宫才可以接触到料器哦!普通老百姓是无法接触的!料器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当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所以如果是老琉璃,各位迷友Z好可以留意一下,十分有收藏价值!随着目前工艺的改进等等,慢慢这样的老手艺,就小时不存在了!
料器制品都是由料棍制成,原料主要是以硅酸盐、石英砂、纯碱为主,再配以铅、锌、铜、铝、镁、铁等金属,按比例组合后,经锅炉熔化,后手工拉制成条状。与玻璃相比,料器的原料是在石英砂的基础上大量地加入了重金属,以让其色彩有更多的变化,同时熔点也较低,易于快速软化、塑性,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现在我们市场上见到的琉璃制品基本上都是模具化生产,大小、形状,甚至是成色基本上无太大差异,然而料器制品需要艺人纯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是DU一无二的。
火候、色彩、造型难把握
料器被称为“火中的雕塑”,是说从烧料到塑型都是在火中完成的。制作时辅助的工具基本就是一把镊子,偶尔依据作品需要还会使用剪子等工具。将所用的料棍按照制作物件的大小用铁块敲下一块,随后用喷灯将其烧至半液状的状态后,使用各种捏、拉、挑等手工艺将熔化的料塑成所需的样子,Z后再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入小石子中冷却。真正的料器制作,是不使用任何模具的,草虫的四肢、人物的表情、龙的爪子都要在近乎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完成,这种对于火候、色彩、造型上的把握,全靠艺人的手感和经验完成。太快,不讲究,使作品流于粗糙、呆板;太慢,又会致使料融化过度,这对于艺人水平的要求可谓甚高。此外,想要出新,还要求艺人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制作出一件上乘的作品。
目前的许多琉璃制品实际是铸模浇铸而来,因此无论怎样说是“限量版”,都仍然具有可复制性。但传统的料器是将硅酸盐及其他金属氧化物等原料,经过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制作全靠人的经验和手艺,在喷灯的火焰中即兴加工,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而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也使其作品具有DU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贵。
实物赏析
清朝经过了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治理,至乾隆年间,国力已达鼎盛。由于乾隆皇帝对古玩特别喜好,对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物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分门别类,装匣配座,题诗写字。这时御用工艺品的制造,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不计成本与时间,成了乾隆官器的特点。
这时的料器制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为乾隆本人对高古文化甚是欣赏,常用其他材料仿制商周文物,这便为料器的设计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中就诞生了这件“清乾隆料胎珐琅彩仕女图纹瓶”。
料胎珐琅彩仕女图纹瓶
规格:高20 cm 口径5cm
描述:口折沿,短直颈,丰肩敛腹至胫。瓶身是以玻璃作胎体,以画珐琅装饰,使用颜料色彩丰富,色彩控制准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细,富丽堂皇,运笔自然层次清晰。足内署褐料“乾隆年制”四字双行宋体款,外双框。
统观这件料器是清朝鼎盛时期宫廷御用料器的经典之作,是清朝御用料器工艺的集中体现与Z高成就,在中华料器制作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收藏价值及前景
料器在收藏界并非新面孔。早期中国料器多为彩球和碗、瓶、尊、盏等生活用品。清末后期,山东博山料器艺人、北京鼻烟壶画匠,开始在料器鼻烟壶内画图案,大受好评。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烟壶风行一时,并流入海外,不少欧美艺术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国料器鼻烟壶。谈起“琉璃”,很多人或许就更不陌生。“琉璃工坊”等台湾琉璃工艺品品牌近年在大陆的大行其道,让不少人对琉璃有了直接的观感。与当代的台湾琉璃艺术品不同,传统的料器无论在制法上还是材料上,都有很多不同之处。
由于古代玻璃器在中国较为少见,因此除鼻烟壶外,以前其它玻璃器皿一直没有成为收藏的热点。但近些年来,不少有远见的收藏家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以往并未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古代玻璃器皿上,其价格也由此上涨了许多。由于早期玻璃器多为出土文物,后期玻璃器为宫廷藏品,现均为国家所保护的藏品,收藏家不易买到珍品,因此买家在购买过程中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