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腐败的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化名义,将民办川汉、粤汉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四川省反响尤为强烈,数十万人参加了保路同志军。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保路军包围了成都。
赵尔丰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将政权交给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蒲殿俊等立宪派人士。于是,四川省也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
民国十四年(1925)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三军联合逐走杨森,进入成都后,接管造币厂,即步杨森后尘,全铸半元与壹圆银币。由于邓锡侯独占造币厂,引起不满。刘遂收买造币厂制模工匠,为其雕模,在其防区雅安开铸银币。川中军阀尽皆仿效,刘部旅长刘元塘在会理、邓部李家钰在成都忠烈祠、城隍庙及遂宁防区、谢德勘在成都外南倒桑树街、罗泽洲在顺庆、邓国璋在郫县、黄逸民在灌县、扬荣向在金堂、陈书农在合川、田部何瞻如在安县、曾南夫在三桥南街纷纷开厂铸币。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川中军阀铸币之所多达28处。其铸伍角与壹圆币,且成色低下,含银竟有低至者,高的也不足75%。故四川民间为区别之,称前成都造币厂所铸伍角与壹圆币为“厂版或者原版”,称各地军阀设厂所铸伍角与壹圆币为“杂版”。
该四川银币成色较高,边齿等局部有磨损,正面中央为篆书“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具有反清意义,以直线纹为底,周围有18个小圆圈,象征着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两侧有四瓣花星,上有“中华民国元年”字样;背中央有一芙蓉花,象征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环有“四川银币”四字,其银字的金旁系连书四画,上镌“军政府造”四字,下镌币值“壹圆”字样,两侧有四瓣花星。该币流通痕迹明显,包浆老道,熟旧自然,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