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是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描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釉里红瓷器以其造型美、花纹精、色调艳而着称于世。以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来装饰瓷器的釉料,汉代有一种在低温氧化焰下烧成的含铅铜绿釉。宋代钧窑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钧红釉。无意识的、以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来装饰瓷器的彩料,唐代长沙窑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铜红彩;而真正有意识的、以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作釉下彩饰的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比较成熟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的品种。
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时至今日,釉里红工艺尚有众多奥秘未完全揭晓,但是其烧制之精难却已是众人皆知的共识。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可谓凤毛麟角。釉里红的制作到明初永乐宣德朝盛行,但由于烧造难度太大,明晚期的釉里红只有在极少数民窑中有所发现,直到清康熙时期官窑才恢复釉里红的烧制,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技术终于日臻成熟
玉壶春瓶的由来,历史为瓷器鉴赏家所津津乐道。从器形上看,普遍认为是由唐代佛教寺庙中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当我们看到历代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托着的净瓶,马上会联想起玉壶春瓶。直至如今,对于其来源一般则认为是由宋代文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以其身姿清秀、曲线曼妙,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历来深得人们赏识。以釉里红装饰的玉壶春瓶,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外,还有日本大和文华馆及松冈美术院收藏的釉里红飞凤纹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等。这对釉里红凤纹玉壶春瓶乃元代釉里红瓷器,且成双保存至今,极为难得。
此瓶器身整体修长高挑,喇叭口,颈部细,腹身垂鼓,圈足,外撇,体线犹如两个对称的“S”形,灵动柔美。口沿内侧,在两条平行弦纹中绘缠枝纹。器身饰凤纹为主题纹饰,其余部分满工绘缠枝花卉纹,凤顶生鸟冠,曲颈回转,挺胸握爪,尾羽长拖,欲将落栖。腹身下部各绘卷草纹、莲瓣纹一圈,层次鲜明,是典型的元代釉里红器。而且几近苛刻的呈色环境下,诸如此玉壶春瓶所呈现出的紫红色并略微泛灰色色调,且发色匀称即是标准至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