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玉器史上,战国至西汉是一个工艺高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以及铁器和砣机的使用带来了琢玉工艺革命,使玉器一改几千年来的古朴,而变得精雕细琢,对此,有专家归纳出“五字诀”:利,边缘直切下去,锋利得可以割破手;亮,抛光后玉器光洁明亮;凶,动物形象凶猛;细,花纹扭曲宛转,比发丝还细密,被称为“游丝毛雕”;空,大量使用透雕镂空,更显灵动。
S形玉龙就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不过基本是横S形,竖S形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徐州狮子山的这件竖S形玉龙,如此精美又如此巨大,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当时的社会风尚是“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玉器要成组佩戴,走路时有韵律地叮咚作响,步幅、速度应与佩玉相和谐,以表现君子的仪态、气质和风度。
由于狮子山楚王陵曾被盗贼扰乱,这件S形玉龙和哪些玉器配为一组就成了千古之谜,然而佩戴如此硕大沉重的一组玉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此专家推测,楚王只在出席非常重要的仪式时才会用到玉龙。
关于这座楚王陵的主人,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和第三代楚王刘戊两种看法,后者正是和吴王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楚王。就像历史上无数次发生的那样,曾经富可敌国、盛极一时的楚国,以及王的煊赫、王的威严和王的野心,早已在时间的车轮下烟消云散,只留下玉龙这样的精华文物,把2000多年的沧桑化作永恒,作为历史的映像供人们去遥想和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