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唐代末期,河南的巩县窑就开始烧造了青花瓷,那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唐青花’,只是烧造技术没有过关,中间又停滞了三四百年。直到元代中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又重新创烧了青花瓷。从元代(公元1206年)至今811年中,千年瓷都景德镇在烧造各类青花瓷器中,所使用的青花料按其年代顺序分类,共有以下七种:苏麻离青、石子青、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现代青料。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真正掌握和认识了上述七种青料的特征,那么对于我们今后鉴定瓷器方面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明代永乐与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政局稳定,城市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生产的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御窑厂烧造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至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艺的典范,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至贵。”永宣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数量要远远超过永乐朝。仅景德镇御窑厂的瓷窑在宣德年间就增至58座,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并成为生产的主流,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常有缩釉现象。有的过于厚重,不注意修胎,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简略,很讲究意境、情趣,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