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真保值难,一直是艺术品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艺术品电商平台不断涌现、收藏市场人气日益火爆的当下,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由于我国缺少与国际接轨、公正诚信的文化艺术品鉴定和估值专业机构及监管体制,致使艺术品在市场交易中缺失信誉和保险保障,使得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艺术家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障,艺术品投资人和收藏者蒙受损失。如何为艺术品增信、提高保真程度,一直是业内难题。近年来,一些著名拍卖公司、大型博物馆出现了假鉴定丑闻,使得艺术品市场公信力急剧下降。保真难这一“短板”,在艺术品线上平台中会加倍放大。由于网络是虚拟空间,尽管许多网站推出在线鉴定服务,但其所依赖的“鉴定专家”是否可靠、依靠图片来完成鉴定是否可行、颁发的鉴定证书是否有效,都考验着消费者的眼力。
对于初级藏家来说,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也跟很多领域一样存在一定风险,比如炒股面临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或者不分红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控的一些因素。所以初级藏家包括一些资深藏家对可能存在的政策、真伪、市场方面的风险是需要充分关注的,第一,要确保交易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并可以流通的,出土出水的文物买卖会触碰法律底线;第二,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如果说炒股要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要学会看K线图,那么作为艺术品交易和收藏您要增加一些文化方面的修养,有空多看看拍卖会的预展。拍卖预展和博物馆的藏品一样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而且现场还有很多的导览和讲座,用好这些资源,拍卖行业非常愿意做这些社会文化教育的工作。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学的喜好和偏好,所以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在市场当中能淘到入眼的东西,这是基本的。
竞拍人在拍卖过程中要对自己的竞价行为负责,拍品成交后21天内,如果竞拍人能够提供鉴定证明拍品是赝品,可以要求撤销交易。
其实,祭红器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生坯上上釉后置于原焰气氛中,由1250℃-128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
因外观“如朝霞霁色”,所以又称“霁红”。祭红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热稳定性较好,且口项与底坝有美丽的“灯草边”(因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下坠,器口颜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藏界术语为“灯草边”)。尤其是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非常漂亮。
《历代名瓷图谱》中云:“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然而好物难求,至宝更是得来不易。当初古代窑工们为了配制出祭红釉料,曾将、、玛瑙、玉石这样极珍贵之物尝试着掺入釉料中,可即便如此不惜成本,也往往因为温度控制不好,或是气氛、时间等因素稍有差异,同样使得烧制失败。
正是由于祭红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他名贵色釉瓷更为珍罕,也是各类釉色的瓷器中难烧造的品种之一。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做《祭红》的电影,为了影片拍摄,需要有一件真正的“祭红”花瓶。但因屡烧不成,后来只好用一件“郎窑红”代替。其实民间早有说法,叫做“千窑一宝”,就是说在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
清代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也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困难:“官古窑成重霁红,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历代皇帝都以国家财力作为支持,但这种殷红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珍稀难得。而且据史籍记载,正德、嘉靖、隆庆年间,“祭红”还一度濒于失传,无法烧出。
由于都属于以氧化铜着色后一次烧成的瓷器,且粗粗看来,外观也相差不远,所以不少藏友容易将乾隆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烧而成的“郎窑红”错当成“祭红”。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两者在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条件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
首先,郎窑红的呈色极为鲜红,且透明度强,有较大片的裂纹,器件上部还略有流釉现象;但祭红是不甚透明的,也无裂纹,更无流釉,只偶尔有橘釉现象出现。而且明代祭红的橘皮纹现象比清代的更大,清雍正时的橘皮纹比乾隆时的还大。
想起来,那些年,房价扶摇直上,成就了当下的很多富豪。而在这些年,富豪们又纷纷介入艺术品收藏,据统计,全球约七成以上拥有亿万资产的高净值人群热衷收藏。而此刻的收藏品行业正如当年的房地产,可谓“入市正当时”。这是多么好的商机!
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艺术品投资风险小。在股票、期货等投资中,风险往往如影随形。股市变化多端,涉身其中如同在惊涛骇浪里驾舟行船,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期货投资只交少数保证金便可做100%的交易,此种“以小搏大”的投资方式存在预测不准可能全盘覆没的风险。如何减少投资风险,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