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致力于打造文化艺术领域的国际化一站式高端服务平台!
创始于清康熙年间的清三代珐琅彩瓷器,在雍正一朝发展到了高峰期,那么它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呢?期间有哪些决定性因素呢??正文前先请大家欣赏两件雍正画珐琅瓷:
雍正朝前六年
对前朝的继承
首先,在雍正前期五六年,应该还是继承,其次才是发展自己的风格。上面两件瓷器尤其是第一件,如果不看款识,很难说它不是康熙的,因为该款深腹无足、缸形直口的样式,正是康熙瓷杯的常见特征;第二件虽然康熙的影子少了些,但仍然有其遗风。雍正的继承不仅表现在风格上,还表现在对画珐琅的理解上,他完全认同康熙的观点,认为只有具有凝脂光泽的高白瓷才能完美体现珐琅料的细腻和丰富的层次感。于是,在继承色地花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高白地花鸟画的风格。这是雍正的两大继承之所在!
看珐琅彩瓷是如何在雍正一朝走向繁荣的!
在继承方面,不仅体现在上面色地风格的器物上运用御制款识上,在高白地画珐琅这种雍正Z为得意的品种上,他同样使用的是御制款识,而且全部都是“雍正御制”四字蓝料宋錾体款识,书写J为工整。(除了郎世宁本人亲自画的底款为“雍正年制”外)为防止被人假冒,本人暂不便在此披露实物照片,请朋友们谅解。据业内透露,香港著名藏家张永珍女士也藏有这类羊脂白绝品,也是雍正御制款。人家也是从未露过的。跟Z前面第一件大碗的底款写法完全不一样,现在也有低仿这个御制款的,写的糟糕透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雍正皇帝的厚爱
尽管成本不会在皇帝的考量之中,也就是后人常说的不惜工本,但高白瓷烧造工艺难度J大,因此尽管早在康熙朝即便已经解决了珐琅料在高白瓷釉面作画的技术,但高白地画珐琅瓷器数量J少。能够用来画珐琅的高白瓷数量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即便是后来的乾隆年间,都很少很少。所以雍正皇帝对这批瓷器非常用心,不仅亲自过问各项细节工作,而且还亲自审定画珐琅的图案。
风格上的创新
雍正皇帝对羊脂白地高白瓷的喜爱可以说是无以复加。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康熙帝原来在高白地上画花鸟的风格,再就是针对康熙高白瓷厚实的特点,雍正便在胎薄体轻和小巧上作文章,于是雍正皇帝便很聪明地在花鸟画的基础上完整引入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风格,使高白地画珐琅器物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雍正皇帝对高白瓷的厚爱还表现在,画珐琅的技法和风格非常简约、色调非常柔和,留白很多,白地和花鸟给人的视觉就是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有时甚至觉得过于突出高白瓷的质感,相反画珐琅给人并不特别突出的印象!这恰恰就是雍正的本意所在,想想真是觉得妙不可言!
看珐琅彩瓷是如何在雍正一朝走向繁荣的!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由雍正皇帝亲自掌控,不惜工本创烧成功的薄胎高白画珐琅瓷器一经问世,便被秘藏深宫,只有皇帝及其身边的亲信才得以赏玩。而且这批雍正亲自监制的高白器物在当年全部保存在圆明园的鉴园一个叫“古月轩”的宅子里,据说那是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专门赏瓷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连两岸故宫都没有这类D级器物的历史缘由。因此真正属于雍正皇帝亲自参与监制的、打有“雍正御制”款识的、胎薄体轻的、画工精细的、有诗书画印的、用一定比例的羊脂白玉粉末烧造的高白画珐琅瓷器,便成为了整个清三代瓷胎画珐琅名品中的一个独有的特殊的品种,而且是代表着Z高皇家制作水准的、只供皇帝赏玩的皇家J品,是绝对不会用作赏赐之物的!
雍正朝后七年
珐琅彩的开发与洋彩瓷的诞生
不管雍正皇帝如何喜爱画珐琅瓷器, 也不论他投入了多少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连西洋画家和唐英都亲自操刀),由于珐琅釉料需要从西洋进口,不可避免会遇到原料短缺的问题,因儿画珐琅瓷器的大发展便受到了J大的制约。虽然绘画技法越来越精美成熟,但数量上却一直难以突破每年都只有几十不上百件的瓶颈。于是,雍正皇帝决定自己开发珐琅料!受西藏唐卡宝石颜料的启发,清廷在雍正六年造出了自己的珐琅釉料,而且釉色更加鲜亮,品种更加丰富,对进口的西洋珐琅颜料无疑是个巨大的补充。于是,瓷胎画珐琅这个属于清廷首创的瓷器名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乃至器型的多样性等各个方面都彻底进入了大繁荣阶段!并且因为珐琅料的研制成功和唐英的原因,画珐琅瓷器的高级形式——瓷胎洋彩诞生了!
关于数量,根据本人对史料的记忆,在雍正八年仅仅这一年间,各种器型的画珐琅器物总数达到九百余件!这个数量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洋彩瓷器的加入,数量上肯定有增无减!那么可以想见,整个雍正朝十三年,不算前期六年,光是使用自产珐琅料的后七年,画珐琅瓷器的总量达到几千件,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即使再减去一半的数量也应该会过千件!
洋彩瓷器与画珐琅瓷器
虽然唐英J力想把自己主持监制的这类瓷器与画珐琅区别开来,通过命名其为“洋彩”就可见一斑。但是,如果真要比较洋彩瓷器与画珐琅瓷器,其中的共同之处要多于不同。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不同之处的就是绘画风格有变化和工艺难度加大。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接近中国画的流动和张力,而画珐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风格没有完全吻合中国文人画风。视觉上画珐琅显得多少有点僵硬和呆板,但洋彩画面却很活泛很流动,很像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在工艺上,由于增加了轧道或者锦地,难度自然比画珐琅要大得多。除了这两点,其它方面与画珐琅没有什么区别。
结语
无论是瓷胎画珐琅还是洋彩瓷器,由于它们都是采用同一种彩料——珐琅料,也都是在皇帝亲自督办下完成的。我倒觉得可以用“珐琅彩瓷”这个民间说法来笼统概括。也就是说,“珐琅彩瓷”包括瓷胎画珐琅和洋彩瓷这两大风格的、属于雍乾时代的御用珍玩,康熙时代只有瓷胎画珐琅而没有洋彩!从上面大家应该可以看得出珐琅彩瓷之所以在雍正一朝大放异彩跟雍正皇帝对它的情有独钟,跟唐英,郎世宁这两位关键人物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好了,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画珐琅和洋彩瓷器)就说这些,大家有补充的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