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外行才相信故事来历,凡是骗子都善于讲故事,内行人从不说来路。
涉入古玩领域收藏,如果不了解复杂的市场,不具备很多年深入市场的买卖实践,如果没有高超的识别眼力,特别是自己没有丰富的交易经验,没有辨伪的把握和真本领,只依靠自己面对市场陌生人和陌生的古玩店铺,进行收买都不可能买到真古玩。
但是,这个混乱的时期应该不会长。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亿的巨大额度,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投资领域,也已经是一个国家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恶意巨额售假、艺术家自己漫天定价、大量逃税等艺术市场的顽疾一定会逐渐得到解决。
黄釉瓷器除了作为陈设观赏、日常生活的用器外,还是宫廷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器用”一章叙及祭祀用器时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以青、黄、红、白四色主祭天、地、日、月。
而以前很少被人追捧的清晚期瓷器的市场行情近年来日益走高,正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开始逐渐受到藏家关注,从收藏的长远方向来看,市场空间还很大,其中光绪黄釉瓷就是此时期的一个亮点,此时的御用精品瓷多为带有堂名款的瓷器,如同治朝的“体和殿制”款瓷、光绪朝的“储秀宫制”款和“大雅斋”款瓷等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图三),不论是从做工还是从画工上都比同时期的瓷器精致许多,传世品也多为旧时宫中遗物,极具皇家气质。
一般我们见到的署有“储秀宫制”款的光绪瓷器中,琢器相当少见,而象黄地赭绿龙纹大盘(图五)、红彩云龙纹大盘等圆器却存世较多。日前笔者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七月即将举行的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中看到了一件清光绪“储秀宫制”款黄釉暗刻云龙纹大罐,确是十分罕见的光绪纯黄釉暗刻立件大器。
黄釉瓷器就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的釉色。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初洪武年间,到弘治时期黄釉瓷已近乎完美,达到历史上低温黄釉的高水平,明晚期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釉瓷主要是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釉瓷器上,丰富了黄釉瓷器的品种,一改单色黄釉瓷以素取胜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晚清时期则以光绪黄釉瓷为代表,精品多为光绪朝慈禧太后御用的官窑瓷器。
此罐高55厘米,通身施黄釉,釉下暗刻云龙纹,器底青花“储秀宫制”篆书款。器形端庄挺拔,俊秀中不失雄浑,施釉略薄,但釉色却晶亮鲜嫩,刻工精细流畅,所刻龙纹栩栩如生,或在云中上下翻腾,或回首顾盼,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尊贵与威严,是晚清时期大型瓷器的杰出代表。“储秀宫”位于故宫中的西六宫,是慈禧初入宫时的居所,同治皇帝即出生于此。
在近几年的艺术品市场中,明清两代的黄釉瓷器价格始终不菲,尤其是清代黄釉瓷价格年年上涨,投资前景十分可观。清三代的更是高价迭出,如2004年12月上海信仁曾以89万元人民币拍出一对康熙黄釉浅浮雕海水龙纹杯;同年北京华辰秋拍的一件清雍正柠檬黄釉莲形大盘以286万元人民币拍出,成为当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成交价高的单色釉瓷器;还有2005年北京华辰春拍的一对乾隆黄釉盘以132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些拍卖记录已成为对清代黄釉瓷器艺术价值的新的肯定,但毕竟精品有限,很难在市场中经常见到,其昂贵的价格对于众多藏家而言,更是渴望而不可及。
慈禧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在使用瓷器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因此景德镇御窑厂为慈禧特别烧制的瓷器占很大比例,而且为她烧制的瓷器上都要署上她曾经居住过的殿堂名,专门供给这个宫殿使用,除“储秀宫”外,还有“大雅斋”、“长”、“体和殿”、“乐寿堂”等宫殿都是慈禧在宫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所以传世的同治、光绪二朝瓷器上,多见署有“储秀宫制”、“体和殿制”、“长制”、“乐寿堂制”款识的器物,而且瓷器等级越高,用黄色则越多,在这些署有堂名款的瓷器中,署有“储秀宫制”款的器物,通身施黄釉或用黄地的较多,“储秀宫”的地位之高于此可见一斑。据资料显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新”字头文物中即有相同造型的光绪年号款的黄釉大罐,同类造型还有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捐赠给香港中国艺术馆的清光绪“储秀宫制”款豆青釉缠枝蕃莲纹盖罐,现陈列于该馆之中。
有人说:“不要羡慕那些有珍稀绝品的人,其后面都是泪和血。”此话可信。一生可能遇不到,但要知道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好坏美丑。从民间的古玩堆里发现精品,研究其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借以传播文化知识、论其价值,以适应市场和大众化的收藏。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可能要好一些吧!
作为今天的收藏者,我们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历史以来全国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历史遗物进行收藏,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存在意义。当然,收藏的经济价值和单纯的“把玩休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文物古玩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推手。可是面对庞大的收藏群体(据说7000多万,感兴趣的起码1亿以上),市场上的真品文物古玩无疑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收藏需求的。于是,仿造和做伪的“文物古玩”就应运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短短30余年,全国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95%以上都是这类仿造品。尤其地下的仿造程度越来越高新,这给整个收藏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知名鉴定专家,基本都给废掉武功。收藏队伍里的鱼目混杂和一些人的贪婪,仿造者和盗挖者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整个行业里的真真假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血腥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