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作为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因此这期间流传下来的珐琅彩瓷器极为珍贵。
瓷器因烧制温度不同,釉料类型不同,
我们基本划分了三个类别: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
我们今天讲到的珐琅彩瓷器就是釉上彩的一种。
在诸多的瓷器类型中,珐琅彩瓷器是行程比较晚的品种之一。
在15世纪才有西方传入中国珐琅彩技法,
由于康熙皇帝对于珐琅彩的喜爱,
瓶撇口,细颈,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珐琅彩双环瓶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