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艺术市场整体复苏,成交额上升5%;2017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69亿美元 ;当代艺术品价格上扬 9.6%;美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 22亿美元,超过中国的20亿美元;英国和法国市场分别增长 13%和7%,为整体市场复苏做出了贡献;当代艺术品占全球成交额的 15%,而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3%。
真正的行家是不能随便给不懂古玩的人鉴定真假的。如果明明是一件真古玩,而这位帮忙掌眼的人硬说是假的,而且不敢与卖家见面探讨,一定要小心了,这个人要么不懂行规,要么就是有目的有企图。在业内可以帮藏者掌眼鉴定,但是鉴定要懂保密规矩,并且要具备多年的了解,重要的是要了解鉴定人的诚信,眼力,水平。
郎窑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132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手艺指标要求很严,烧制一件乐成的产物很是难题。因此其时就有民谚:“若要穷,烧郎红”。以是郎红器在其时就很昂贵。郎红釉因其烧制的艰难度,乐成率极低,存世量较少,瓷器极为珍贵,早已蜚声天下。在珍藏市场盛行“家有郎红,吃穿不愁”!这两句谚语充实说明郎窑红其稀缺性珍贵性。
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乐成,故以其姓氏命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以工匠或督陶官的姓氏命名瓷釉的,郎红釉是的一个。郎窑红釉系康熙时的官窑红釉,首先是由于郎廷极兼景德镇督窑官,其所督造的虽然是官窑。郎窑红的特点是:色彩壮丽,红艳鲜明,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且具有红宝石般艳丽温润格调,是一种明亮鲜艳的深红色釉,十分细腻雅观。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鲜艳的一种,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北宋定窑划花鱼藻纹大碗此器为迄今拍卖市场上泛起过尺寸大的一件定窑碗。不仅器形大,这件作品从外壁的仰莲纹刻划,到内里的划花工艺都率意流通,可以称得上定窑中的精品。清乾隆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在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以1265万元成交,另一件单色釉杰作“清乾隆仿汝釉弦纹瓶”以943万元成交,更坚定了业内不少藏家对明清官窑单色釉器的信心。传世宋代哥窑瓷器以代青铜器外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有些在器底用支钉,而当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必支钉烧成的。
其时香港苏富比的认真人对媒体体现,汝窑一直被视为珍罕及梦寐之器,经由20多年后现身市场,为珍藏界带来极大震撼。该件陶瓷有900年历史,属现今存世的葵花六瓣形的盆洗,事前估价约6000万至8000万港元。与苏富比成交汝窑精品相隔不到两年,2014年在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春季拍卖会“山中商会宝藏乾隆御题天青釉笠式碗,宫廷艺术与主要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上,一件“乾隆御题天青釉笠式碗”的泛起,再次成为了焦点,后以高估价的三倍、1242万元成交,成为该专场高价。
宋早期,景德镇烧造影青瓷还处于探索阶段,生产影青瓷胎质粗拙、松散,釉料含有较多杂质,釉色偶有泛黄,釉层稀薄,釉面遍布细小纹片。北宋中晚期,景德镇产影青瓷胎质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如玉,釉面晶莹剔透。北宋早期的德化窑影青瓷处于初创阶段,生产瓷器胎质粗拙、颜色白中泛灰、黄米黄色;胎釉颜色泛起浅黄色或灰黄色,而青白色较少。北宋晚期,影青瓷制作处于壮盛时期,德化窑生产影青瓷胎质细腻、瓷胎薄而坚韧;釉层虽薄,可是滋润莹亮,釉面没有细小纹片,偶有泛起开片者;釉色深浅纷歧,从深绿至浅绿并一直淡到近白色,也有泛灰、泛黄色者,但不多见。
放眼我国及天下各大古瓷器拍卖场,早是在1996年的一次香港拍卖会上,一件郎窖红釉碗以5.7万元成交的记录开启了郎窖红在珍藏界的珍藏历史,而那时间的郎窖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重视。可是,在2013年6月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年间的郎窖红釉胆式瓶以290万元的成交记录彻底刷新了珍藏界对于郎窖红胆式瓶的界说。自此,郎窖红胆式瓶的珍藏价值也越演愈烈。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古玩投资,属于艺术品投资的范畴。琢艺轩和田玉表示古玩的涉猎面十分广泛,门类十分庞杂。从材质来看,有木质古玩、陶瓷古玩、玉石古玩、珠宝古玩、金属古玩等等;从使用价值看,有古典家俱、有文房四室、有器皿用具、有梳妆饰品、有古代钱币、有书籍报刊、有烟标海报等等。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盛世文物,乱世饥民”。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作为今天的收藏者,我们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历史以来全国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历史遗物进行收藏,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存在意义。当然,收藏的经济价值和单纯的“把玩休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文物古玩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推手。可是面对庞大的收藏群体(据说7000多万,感兴趣的起码1亿以上),市场上的真品文物古玩无疑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收藏需求的。于是,仿造和做伪的“文物古玩”就应运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短短30余年,全国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95%以上都是这类仿造品。尤其地下的仿造程度越来越高新,这给整个收藏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知名鉴定专家,基本都给废掉武功。收藏队伍里的鱼目混杂和一些人的贪婪,仿造者和盗挖者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整个行业里的真真假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血腥江湖。
对于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很多人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现难免走了弯路:初得到的一些艺术品都是很喜爱的,后来却发现并不喜爱了,感觉买错了。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