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
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
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
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
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
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罗桂祥旧藏“清康熙陈鸣远制南瓜壶”在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2000万元起拍,最终以2800万元落槌,成交价3220
万元,刷新了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陈鸣远所制作的方壶,传世共有四把最著名的壶,本次「传香壶」便是其中一把。它与制作于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陈鸣远制
丁卯壶」钤有相同的「陈鸣远」、「壶隐」两方印,「壶隐」为陈鸣远别号,「壶隐」方印乃极少见于其传世壶作中者,与寻常所制不同
,两者显然为同年或同时期所制作。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
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陈鸣远紫砂壶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一、款式内容:前面已谈过,陈鸣远与当时的文人学士过从甚密,已具备相当文化素养,境界远非一般匠人可比。目前所见陈鸣远作品的
款识,要么切壶切茶,儒雅含蓄,如前文谈到的南瓜壶款;要么简洁朴素,如1990年福建漳浦县一座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墓葬中出土
的朱泥壶,款日:“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按:丙午,当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二、刻款书法:陈鸣远刻款书法历代评价颇高,“雅健”而“有晋唐风格”,从南瓜壶款及瓜果壶款已可略知大概。
三、印章:印章也是鉴别紫砂器真伪的重要依据。然而,印章的复制并不难,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董商用火漆在老壶上拓下印记,待硬
化后,再印盖在仿制品上,印记完全一样,只是稍小些。而现代利用电脑技术仿制的印章,则完全可以乱真。此外,后人用前人真印章的
情况也存在,某著名工匠故去后,他的印章传给子孙或弟子,后代受利益诱惑,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上使用,或者有偿供别人使用。
如清代杨彭年的“阿曼陀室”印和“彭年”印、近代程寿珍的“冰心道人”印,都是如此。所以,印章作为依据之一,还必须结合其他因
素做综合分析。
四、颜色:年代久远的紫砂器,因手泽摩揩,茶叶亮润,发出黯然之光,或具有自然的茶垢和污迹。而赝品为了追求“旧”的效果,有的
用颜料、油类涂抹,有的将新壶表面处理后浸在浓茶甚至人工配制色汁中,使新壶快速上色,充作老壶。这类赝品,只要仔细观察,都不
难识破。
五、署名格式:紫砂器制作者的署名多为“某某某”、“某某某制”,在紫砂器上刻图画或刻款的刻工多署“某某某刻”。陈鸣远款后署
名常见“鸣远”、“陈远”、“鸣远仿”等。
近几年陈鸣远紫砂壶拍卖价格如下
清康熙 陈鸣远紫砂南瓜式壶 704万成交 2011年
清早期 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 354万成交 2010年
清康熙 陈鸣远制紫砂三足圆壶 246万成交 2015年
陈鸣远 制拼砂梅桩壶 358万成交 2013年
清 陈鸣远 四脚龙鼎壶 575万成交 2013年
清康熙 陈鸣远制廉斋铭乌 989万成交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