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A座23楼2302室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窑口。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
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
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器型有碗、盘、壶、瓶等,以盘碗
为最多。盘胎厚重,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缘露胎,为巩县窑的特色。此外还烧三彩陶器,
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
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等。
巩县窑的白瓷产品最为出色,是唐代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史补》、《元和
郡县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都有关于河南巩县窑白瓷作为皇家用瓷向长安贡奉的记载。在
西安的西市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巩县窑白瓷产品也能充分证明记载的真实性。
巩县窑烧制的白瓷产品内容繁多,品种丰富,生活用品有碗、盘、瓶、罐、壶、钵、杯
、灯、炉、枕等。其中仅碗类品种,目前河南考古界采集到的标本已有11种类型,式样丰富,
各具特色,由此可见,唐代巩县窑白瓷产量之大、品种之恢宏浩繁。
巩县窑烧制的白瓷产品是当时先进制瓷技术的优秀代表,从产品的质量上,可以窥见窑
工艺匠制作技能的精湛,产品规整反映出当时窑场质量管理的严格与规范。一般来说,多品种、
产量大的产品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而巩县窑的高质量白瓷产品应该是在当时程序化、规范化的
严格管理中才得以制作生产的。
巩县窑白瓷胎料纯净、细腻,拉坯认真,技能精练,修胎严谨细密,轮旋极其规整,制
型美观讲究。为提高器物外表美观,采用施化妆土工艺,改进窑膛结构,提高烧瓷炉温,因此巩
县产品瓷化程度较高,胎骨较坚实,有的器物敲击时会发出金属之声。巩县窑白瓷,是唐代高品
质白瓷的优秀代表之一。
日本国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所著《陶瓷之路》《晚唐五代的贸易陶瓷》等著作中谈
到,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如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埃及以及菲律宾群岛等地区的考古调查中
都发现了巩县窑所产白瓷制品。由此可知盛唐至中晚唐时期,巩县窑白瓷产品和唐三彩制品曾大
量出口到海外,并受到当地人的青睐。三上次男先生在谈到尼罗河流域和菲律宾群岛地区时写道
:“中国陶瓷不仅为下游地带贵族、富人所崇拜,而且是尼罗河流域所有都市普遍的爱好物。”
“中国陶瓷的研究脱离了名品鉴赏的领域,现在可以说已经渐渐地开始活跃在艺术史和东西方文
化交流史,甚至世界贸易史的舞台……它对于广义的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
远古时期,盛放液体和用以盥洗的器皿称为“鉴”,即陶质或青铜质地的“浅盆”。
后来人们发现“鉴”盛放清水后,能照见人影和面容,它便又兼有了“镜子”的功能;“鉴”作
为动词,又引申为“看”和“观察”的含义;随着文字语言的完善和发展,“鉴”与“洗”有了
细化和分工,“鉴”常特指“镜”,“洗”常特指“浅盆”。到了明清,文字更进一步规范、准
确了,“洗”和“盆”又分别有了不同的涵义,“洗”特指文房用具“笔洗”,“盆”特指盥洗
用具;但在高古瓷的称谓中,笔洗和盆统称为“洗”;本文所收录的“洗”,是遵照历史上的古
称谓的习惯叫法,既包含了文房用具,又包含了盥洗用具。
再拿唐代的巩县窑来说,除生产精美绝伦的唐三彩、白瓷作品外,还烧造少量的陶质绞
胎器皿。巩县窑绞胎大多是用褐、白双色胎泥,抟糅绞合,形成花卷似的两色相间的纹理,如行
云流水。绞胎自然形成的纹饰有木心纹、羽毛纹、水云纹、团花纹,还发现有席。
征集范围: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等;
三:字画:名家名画、近现代字画等;
四:杂件:翡翠、田黄石、鸡血石、青铜器、古币、印章、错币等.
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A座23楼23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