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玉乾隆御题诗班指将在香港拍卖一件“清代白玉乾隆御题诗班指”即将在深圳古玩古玩交易中心拍卖,8月27日,这件拍品在记者会上展示。话说乾隆皇称帝六十年,喜好收藏,对班指情有独钟,而这枚班指上所刻诗文,正正反映这位一代帝君对班指的了解和钟爱
玉器专家张广文介绍说,故宫现存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个种类的扳指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有扳指的存在,最初是由皮质等一些软质材料制成,较好一点的才会使用硬质材料。随着年代的变更逐渐演化,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世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这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时的巨大拉力了。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样式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带玉扳指忌讳,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曾经的一场拍卖会上惊现一件旷世奇珍,其中一件是“翡翠扳指”,直径:3.5cm,厚度:0.9cm长度:206,重:60.39克。这件“翡翠扳指”系宫廷之物,乃乾隆之后嘉庆皇帝之物,相传大臣和坤倒台在和俯抄之,后经宫中宦官之手流于民间,有幸被徐先生祖上所得,后传至徐先生手中,专家认为,这件“翡翠扳指”异常珍贵,是不可多得的翡翠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徐先生提供的另一件拍品是五彩翡翠手镯,系徐先生奶奶当年出嫁时陪嫁之物,材质上佳,做工精美,也以100万的价格起拍。
清代和田玉扳指价格,扳指,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2007年前,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套乾隆时期的玉扳指,成交价为4736万港元,成为本场拍卖会的亮点。
其外壁以双勾线和平地隐起手法雕饰兽面纹,在兽面纹一侧有两个圆孔,相对的一面有勾弦用的凹槽。凹槽的存在说明早期玉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是随着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玉韘的实用性才越来越削弱,而装饰性越来越显示出来。正如《诗经·卫风·芄兰》所云:“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叫韘(音射)。《说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时,将韘套于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作用。目前所知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则发展为彰显身份的韘形珮,宋、元、明多沿用汉代的款式。
专业玉器出手请联系笔者张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