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选择了艺术品收藏,实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但收藏标准则取决于收藏态度,求真还是务虚也决定了收藏的标准。务实收藏需要严格的条件,眼力、财力、适度的运气必不可少。如果不因此研究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只是利用其商业价值牟利,或许就成了对艺术品真正价值的藐视。
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
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制度逐步完善的利好,2016年3月24日,文化部继发布《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后,又正式发布《关于贯彻实施〈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的通知》,对贯彻实施《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作出计划部署,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艺术品市场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办法》,明确行业底线,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强内容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明确管理对象,开展行业普查,要求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开展行业培训,促进行业交流,维护行业权益,参与公共服务,探索开展信用评价,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文玩器物上,以儿童嬉戏、玩耍图案作为主题纹装饰的,称为婴戏图。它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宋代开始在各个窑口的瓷器上大量出现,其中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为出色,到明清两代成为常见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众传宗接代的观念和望子成龙的殷殷之情。
画中人物衣着明亮鲜艳,画面色影斑斓。同时,技法上正面背景山石以墨线勾勒,用淡彩皴擦,丰富了画面的质感。题款字体工整有力,结体匀称而又富于变化。图中的孩童表情细腻,栩栩如生,似静实动,画面热烈,童趣盎然。此图具有多子多福的祥瑞寓意。
即使是国内收藏市场兴起的今天,鼻烟壶收藏的重心仍在国外,可谓名副其实的“墙内开花墙外香”。鼻烟壶体型较小,携带方便,而清代皇室制作的一些具有西方风情的鼻烟壶在西方藏家心目中具有很高认可度。鼻烟壶成为与瓷器、青铜器并列的海外中国文物收藏三大类型之一。19世纪中后期,鼻烟壶在各大拍场上大放异彩,近年来,内地拍卖公司开始设立专场,但是高价成交的多一半出自国际拍卖公司,且很多是来自国外的藏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拍卖公司就屡有天价鼻烟壶产生。例如199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一件清代翡翠鼻烟壶,追捧者众,以473万港币成交。
马少宣(1867-1939),名光甲,字少宣,上海人。他18岁时开始学习鼻烟壶内画,不久便娴熟地掌握了内画技艺。马少宣的内画鼻烟壶以人物肖像画见长。他所绘人物肖像善于运用素描技法,如照片那样细腻逼真。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直隶巴拿马赛会作品选录》载,马少宣创作的内画鼻烟壶,曾经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银质奖章。
鼻烟壶属于舶来品,明末鼻烟进口甚少,康熙开放海禁,吸鼻烟渐成风尚。康熙皇帝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鼻烟壶也是能体现清朝时代特征的工艺品之一。
在众多不同材质、形制的鼻烟壶中,以金属胎画珐琅、料胎画珐琅的鼻烟壶为精致,多为宫廷制作。这类鼻烟壶以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作为精美。在乾隆一朝,中外交往日盛,工艺品中画西洋的题材增多,画珐琅人物烟壶尤其如此。在历代鼻烟壶成交价格排行榜前十位中,不仅前三名都是铜胎画珐琅烟壶,另外有多达7件都属此类。其中价格高的就是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782万元成交的乾隆款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排名第二的是2010年上海保利春拍中以616万元成交的铜鎏金花嵌画珐琅西洋人物烟壶,此烟壶所绘人物带有明显的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
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其中鼻烟壶以其精巧卓绝的制作技术,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艺术品」。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鼻烟系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加工转化后成为粉末状材,吸闻之后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闻鼻烟在各阶层更是蔚为风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发展出匠心独运的各式鼻烟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
艺术品资产适合慈善和遗产传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额的财富,其社会责任和未来家族的遗产安排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艺术品资产由于其隐蔽性和价格的难以确定性,成为富人在资产配置中税收筹划和代际传承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前些日子和一亩田艺术机构的藏家朋友聊及此事,起初曾对他收藏的初衷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希望通过收藏获利实际上是在自寻烦恼。因为经济学已证明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意义甚微,很难取代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难以作为抵御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收藏本身包含了储藏和维护的成本,他说开始做收藏至今一直在付出,没有红利或利息。不过,他谈到的另外一点我非常认同,收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