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和环保等优点,现已成为仅次于传统混凝土、用量大的一种混凝土,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及处于严酷环境下的海洋结构物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轻骨料具有吸水返水特性,不同类型的轻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吸水返水变化过程是不同的,这就使不同类型的轻骨料混凝土内部湿度和孔结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轻骨料混凝土的自收缩。目前,有关自收缩的研究表明,高含水率的轻骨料混凝土早期收缩小于相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但收缩大于普通混凝土,低含水率的轻骨料混凝土收缩始终大于普通混凝土用。水泥浆富集的区域收缩比轻骨料大,轻骨料起到了减小水泥石变形的作用。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轻骨料混凝土中的骨料和水泥石的弹性变形、收缩都比较接近,因此,轻骨料混凝土内部不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宏观变形也比普通混凝土小同。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而把轻骨料的吸水返水特性和微观结构分析相结合,对轻骨料混凝土的自收缩进行研究则少有报道。对自收缩的分析是研究轻骨料混凝土拉伸徐变和抗裂性能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将微观试验与宏观试验相结合,对轻骨料混凝土自收缩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骨料类型与有效水灰比的关系从陶粒在陶粒混凝土中吸水返水变化过程可知,经过预湿处理后的陶粒具有“蓄水池”功能,吸水率大的陶粒在陶粒混凝土中有较好的返水能力。因此,陶粒经过预湿处理后,胸粒混凝土中有效用水量下降很少或基本不下降。此时陶粒混凝土的有效水灰比接近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净水灰比,由于有效水灰比对混凝土自收缩有很大影响,因此,有效水灰比下降越小的陶粒混凝土,其自收缩值越小。经过预湿处理后,采用吸水率大陶粒的轻骨料混凝土的有效水灰比下降值小于采用吸水率小的宜昌陶粒的轻骨料混凝土,从而其自收缩也较小。
对于天然石子,由于没有“蓄水池”功能,也就没有返水能力。随着水泥水化的进行,混凝土内部有效水灰比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天然石子对水泥石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其自收缩受到一定的限制。骨料类型与湿度场的关系从可以看出,采用胸粒的轻骨料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比采用陶粒的轻骨料混凝土的高。这是由于陶粒吸水率比石子的大,表面比较粗糙且多孔,因此,经过预湿处理后,陶粒内部储存水量多,返水能力强,能不断地为水泥浆体中的毛细管补充水分,相对有效水灰比和湿度下降较少。还可以发现,普通混凝土有效水灰比和内部相对湿度开始下降的时间较早,且在28天龄期时,湿度已下降至82.0%,比预湿24小时的两种陶粒混凝土都低,这主要是由于天然石子不具有吸水返水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