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算是个异类,“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均属青瓷,唯有定窑属白瓷。”纵观定窑发展史,从低迷到倍受热捧,从平民化走向宫廷化,最后又烟消云散,窑址沉寂为黄土一抔。几番浮沉,可谓是阅尽沧桑。而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那句“定州花瓷琢红玉”,更是让后人产生无限探究之心。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古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朝后期,“一直到五代,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实用性强,器形单一,以碗为主。”而自五代中后期,定窑出现了质的飞跃,“胎质细腻,釉色白薄,有些器物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中后期,定窑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颜色天下白”。寒门士子一跃成为白衣卿相。金朝是定窑瓷业又一个小高峰,直至元朝渐衰。
定窑最让人称道的特点在于它丰富多彩的纹饰,“在五大名窑其他几个窑种的瓷器上很少看到纹饰,而像定窑这般器物内外皆有纹饰的更是少见。”定瓷的纹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多种形式,还有金彩描花。在定窑纹饰中最为突出的是印花纹饰。瓷器口沿、外壁、内壁以及器物中心位置都印有纹饰,纹饰多者可达三、四层,层次分明,工整素雅,“看着很有浮雕感,可见我们的老祖宗艺术水平真是很高。”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飞龙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