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鉴定民窑元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发布时间:2018-09-13 14:15:38
    报价:面议
    地址:河南,郑州,郑州金水区农业路经五路国际企业中心
    公司:郑州利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18565857724
    微信:fei15886712795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今天笔者和大家来说说洋觅上洋觅上的民窑元青花瓷器品种繁多,那么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有哪些呢?

    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高岭土的一种)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比官用瓷器白中泛灰显得更灰)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其中,元代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是一样的。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粘接处器物表面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虽经抹平或打磨,但接痕仍清晰可见;内壁接胎痕更为明显,多为凸起状态,一般1~2毫米不等,粗细大小也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的质感。瓶、罐的内部,修胎痕、抹胎痕等手工加工痕迹都清晰可见,远不如后世同类瓷器光洁;底部与器身分开制作,然后钻再粘接的工艺是普遍的,在器物的内外或多或少可能发现连接痕迹。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它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元代青花瓷器的这种特殊削足处理方法所形成的“八”字形圈足是器物的重叠垫烧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与一些器物的的内底有露胎涩圈相吻合的。

    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木纳、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 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此外,古陶瓷学界普遍认为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苏麻离青料呈:浓艳、 淡雅、 青灰三种色感,一般来说,元青花官窑瓷器青花发色浓艳者突出,几乎是确定官窑的重要标尺;而青花发色淡雅、青灰者或青黑者属民窑的居多,不经科技检测,仅用眼学,要分辨是苏料还是国产料,也尚有一点困难。所以,鉴定元青花瓷器是官用或民用,重点是纹饰:前者繁密多层次,精细备至,颇有绘画功底;后者稀疏、简约、随意、草率、匠气较浓。

    八思巴文及其草书“福”字的确定是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尺。

    在中国陶瓷史上,在瓷器上草书“福’”字,在全国所有窑口生产的瓷器上都没有为成为主流或主体,绝大多数“福”字款都以楷书、行书、隶书出现。在元代以前几乎难见草书“福”字款,以后,也几乎没有再现草书“福”字款。这是因为 始于汉初的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正如《说文解字》中说:“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已经演变成为“狂草”,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元朝以前或以后,陶瓷器物上基本没有草书“福”字款出现的原因。

    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一、元代霁蓝釉浅浮雕鱼藻纹瓶鉴赏

    敞口,束颈,溜肩,肩下渐收,圈足。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胎骨坚质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面肥臾莹润,釉色蓝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浅浮雕鱼藻纹,水藻摇曳,鱼儿畅游,悠然自得,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时期,霁蓝釉盘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艳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历来即享有很高的声誉,传世品较为少见。

    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明显。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显露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嘉靖霁蓝釉高足碗

    四、清代雍正时期霁蓝釉橄榄瓶

    五、清代乾隆时期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花鸟纹四方瓶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