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
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河北的一个著名窑口,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名鹊起。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
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
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
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
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
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
书载有红定一说,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需要特别小心对待。
现代仿红釉定窑瓷器
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
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
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
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这就是所谓的“金装定器”。
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
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
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
须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宋代定窑龙纹盘
鉴定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窑瓷器物上手,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
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
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
北宋,白釉莲纹长颈瓶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
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
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
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这也是一个鉴定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台北故宫藏
三、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
宋定窑白瓷刻花连纹洗-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来这种“泪痕”的。
宋定窑划花牡丹纹圆洗-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
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
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
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宋代定窑各器底部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
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小异。
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
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
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
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
比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
“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
“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
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
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
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
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