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荣宝斋征集部高经理
好像眼下读书人都在抱怨社会环境于读书不利。光这几年不利么?利过么?判别是否利于读书的那杆秤是什么?想来想去,可能是他人的尊重。之前读书一事,在民众的习惯思维里,默认值是尊重,现在比原来小很多。
想到王国维,最能读书的中国人了,一辈子读书做学问,可是据他女儿王东明说,老先生“一生清寒,又不善营生,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受人济助,十分无奈。所以,他希望儿辈不要再走他的老路,能自立自强,将来的学术成就如何,总不及生活过得心安自足重要”。
王国维八个子女听了父亲的话,只是普通职员,都心安自足地活了九十多岁。次子王高明中途生变——先在邮局工作,后来还是做起学问来。“文革”开始不久,喝了自杀。
又想到范景中教授,也是我钦佩的读书人,他曾说,“我总是让学生埋首学术,有把他们推向贫寒之路的危险,所以我内心不由自主的向他们道歉。
”读书一事,不必凝重,更不必悲苦。对于志在经世救国者,读书自是大事,为人尊重也是大事;但对普通人而言,实在谈不上利与不利,纯属私事,别人尊不尊重也无所谓,越自然越随意才越正常。
期待读书成为生活中的平常事。普通人的阅读正常了,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阅读习惯了,更现代、更健康的经世救国才有指望,老沉浸在读书凝重悲苦之中,大概永远只会在原地打转转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前人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设荣宝斋字号,从此以后,“荣名为宝”寓意和包含了这家老店的传统精神。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逐渐由一个百年老店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木版水印、拍卖、出版、教育等于一体,具有相当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文化企业。“荣宝斋”三个字已经成为聚集人气、激励精神的民族企业商标,驰名中外的著名品牌。“荣名为宝”理念的本质是对品牌的苦心经营和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气”是荣宝斋的兴达之本,多年来荣宝斋被视为“书画家之家”,往来文化鸿儒、丹青巨擘素与荣宝斋笃诚交往并留下许多艺坛佳话。
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成立至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的中心地带设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公司办公大楼。拥有员工近一百人,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均为具有丰富的国际艺术品经营拍卖经验的专业人士,公司设有专业的网络运营团队,国内知名的权威专家。
荣宝斋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以文会友”,与书画家们结下了翰墨情缘,是书画家信赖的朋友,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被视为“书画家之家”,多有佳话。曾在荣宝斋经营的现代著名书画家有: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陈半丁、潘天寿、傅抱石、于非闇、何香凝、石鲁、赵望云、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黄胄、王雪涛、徐燕孙、吴光宇、胡佩衡、吴镜汀、谢稚柳、唐云、朱屺瞻、刘海粟、林散之、陆俨少、黎雄才、晓锦.等以及许多当代的著名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