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开铸银元,谁知“上海壹两”(分龙图外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银元的图案出现了英国皇徽和国徽,而且读序与我国一般钱币的读序相反,竟然连主图的蟠龙也变成了狮头,甚至外以英国勋章围绕;背面圈外有中文“上海壹两”,下书“1867年”,左上小字“982”,表示含银成分,右上小字“566”,表示重566格令,周围英文译为“上海壹两”、“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两”这种外貌呈地道英国风格的银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终未被接受,不久便销声匿迹。
上海壹两近年的成交记录:
清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库平--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1867年上海工部局壹两银--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1867年上海工部局壹两银--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港督麦当奴了解到当时造币厂的规模远超出其自身需求时,想要把产品卖到中国,并企图垄断市场以谋取利益。1867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为要更易被中国政府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形图案。同时以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误以为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两”,可能错认上海通用的规元含银九八,将成色定含银982;其重量则为566格令(合36.67克),系与漕平一两同。在考虑平衡对等原则下,背面是英国皇室及嘉德勋章图案(Royal Arms and Garter)。样币送了一组到北京但未被认可,此套样币泉界习称“上海壹两”。
“上海一两”,直径:3.9cm。正面主图是龙纹、四周环书“上海一两”汉字,背面主要为英国皇冠和国徽、四周环绕英文“上海一两”、铸地“香港”、银币成色与铸造年份。这种银币的正面分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并有光边和齿边的区别,存世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