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青花瓷的制作是在元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承前启后,继承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足。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末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然而,洪武青花的青花发色大都是暗黑的,致使大家都误认为洪武青花青料可能不是采用苏麻沥青料。
根据作者的观点“明洪武青花瓷的色泽偏于暗黑,其实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审美取向”。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瓷器有广泛兴趣的皇帝,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他把瓷器看作中国国粹。在御窑厂创立后马上对流行于元青花上的常规图案予以大刀阔斧的修改,诸如牡丹、菊花以及蕉叶、回纹等图案纹饰较元代变化很多,从而使洪武青花在装饰图案上截然有别于元青花。以明太祖为代表的中原统治者灭元夺天下之初便提出了“同讨夷狄,以安中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主张。建御窑厂,树本朝纹饰其宗旨就是要“破”元青花,“立”明青花。而一改元青花湛蓝的颜色,让其发黑发灰与立明青花这一方略是一脉相承的。青料发黑,可让画面更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使瓷器更具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洪武御窑厂奉命烧造的官窑器,是以青花是否“偏于暗黑”为质量标准的。也正是因为料色呈黑色或灰色的青花瓷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宠爱,才会深藏于故宫内,由皇家代代相传。
事实上洪武青花瓷依旧使用低锰高铁的进口钴料,而要让明明发蓝的青花料变成黑色,只有在温度偏低、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造成偏氧化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而偏氧化系火候失控所致,属烧造缺陷,要故意为之是十分困难的。与呈色稳定的钴蓝相反,以铜红料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呈色极不稳定,窑内温度和气氛稍有不当,釉色便向黑或灰色转化。而传世的洪武釉里红典型器全部为黑灰色,可以想见御窑厂正是利用了铜红釉易向黑灰色转化的特点,以釉里红替代青花来生产和制作“釉里黑”瓷器。无论是偏于暗黑的青花,还是釉里黑瓷器,都证实了洪武时期“尚黑”的审美情趣。
对此,小编也总结了一些,希望多大家有帮助。
一、洪武时期瓷器烧造状况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全国zui好的工匠,用zui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洪武时期瓷器对后世官窑瓷器的制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青花瓷作为民窑在元代主要作为出口和庙宇供奉的订烧器,人们生活中并不使用。从洪武时期或稍早,青花瓷开始大量烧造,并普遍在人们生活中使用,以后历代作为主流品种,一直沿用至今。洪武时期官窑瓷器流传很少,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可定为洪武朝的器物仅有百余件,甚为珍贵。
二、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传世以釉里红为多
从国内外传世品中的洪武瓷可以了解,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以釉里红为多,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的红色作为装饰,铜元素对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釉里红的烧造技术很难掌握,有“千窑难得一红”之称。元代只少量的制作,而洪武朝大量烧造,有些学者认为这与朱元璋的审美是分不开的,红色是他朱家王朝的吉祥色,因此洪武三年,朱元璋正式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朝廷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但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标本以青花为多,釉里红较少,与传世情况不同,可能是由于当时青花发色烧制不稳定,成品率低所致。但这个时期釉里红也作为主要的瓷器品种烧造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洪武瓷尺寸普遍超越元代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由于匠籍制的继续推行,此时烧造瓷器的是元代制瓷匠人的后代,因此瓷器造型、纹饰、工艺与元代一脉相承。
洪武瓷器的造型,依然带有元代古朴墩厚的风格,常见的器形有大盘、大碗、军持、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洪武大件器物尺寸超过元代器,如罐类,元代器高度多在30厘米左右,而洪武罐一般高度在40厘米左右,有的高达66厘米。碗类有的口径达41厘米。盘类,元代盘径多在30~40厘米,超过45厘米的较为少见,而洪武盘口径超过45厘米的较多,有的达到55厘米。洪武官窑器大件器物气势宏大,反映出洪武时期在器物成型、烧造技艺的成熟。
四、洪武瓷纹饰题材不如元代丰富
洪武瓷器的纹饰,依然保留着元代简练流畅,豪放生动的风格,只是略显秀气。纹饰较单调,以植物花卉为主,有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卉等;此时以龙凤纹装饰的器物很少见,目前只见龙纹不见凤纹。元代瓷器上盛行的极为生动的人物故事题材,以及麒麟、鱼、草虫等动物纹样,在洪武瓷器上却都已消失,这或许与当时朝廷禁令有关。例如,《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二月壬午条载:“祀礼部申禁教坊司及天下乐人毋得以先帝明王忠臣义士为优戏,违者罪之”。
五、洪武瓷烧造品种丰富
南京明故宫遗址曾出土洪武白地矾红彩云龙纹盘、酱色釉碗和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的残片标本可说明洪武瓷烧造品种丰富。明洪武一朝官窑生产釉上矾红彩,还有酱釉、霁蓝、红釉等单色釉品种。其中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残片标本的发现,为识别洪武时期瓷器提供依据。由标本可知,此碗内壁有模印云龙纹,碗心为暗刻三朵云纹。
希望我的拙见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