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于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流传甚广,比如鱼。
首先应该是谐音:鱼,余。家有余粮,心不愁;连年有余,过年的吉祥话肯定有鱼。然后是鱼颜值高,身材好,画起来有效果。不多说了......
鱼还是宗教圣物,尤其道家尊崇。
农业文明时代,鱼被赋予了很多除吃以外的各种意义。如今,流传下来几千年的文物上,鱼的形象一代接一代,令人目不暇接。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
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
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在属于良渚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至前4200年)的浙江余杭反山墓M22中出土过一件玉鱼,玉质受沁为黄白色,造型生动,圆眼,鱼尾部分叉,腹下有两个小孔。
检索资料时,看见网上颇多号称良渚玉鱼,刻画繁复无比的神人兽面纹图案,新石器时代目前出土玉鱼寥寥,而神人兽面纹通常用于特定的礼器玉琮之上,无论是古人的图腾信仰还是对应的生产水准,都在提示我们——节外生枝的东西往往破绽重重。
商周时期玉鱼出土渐多。在上海博物馆玉器陈列中所见商周玉鱼,就直观感受而言:
之一青白温润,线条简洁流畅,有背鳍和胸鳍,鱼身无鳞,鱼嘴回勾,用于穿系的可能大于写实,也让其有迅疾前游之态。
之二玉质凝滞受沁明显,除背鳍与胸鳍,鱼身饰有上下两组各五片鱼鳞,鱼尾处理更为具象,整器呈弯拱状,让其具有腾跃水面之态。
商周玉鱼
商周玉鱼
以鱼为佩,在商周时代已相当盛行,此时玉鱼总体形态细长、扁薄。据史籍记载,佩鱼成为一种制度,开始于隋代,《隋书﹒文帝纪》: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雄一雌一。
早期鱼符用木制,至唐则改用金属制作,规定凡五品以上章服,按品级不同,分别佩戴金、银、铜制鱼符,作为官阶与凭信。
唐代以后,宋、辽、金佩鱼之制依然存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共同印证。其中金朝一代,尤视佩戴玉鱼为地位尊显。《金史﹒舆服制》: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
金为元所灭,明承元之遗风,佩鱼之俗历久不衰,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佩鱼表示官阶品级的象征意义逐渐衰微,至明代,玉器整体世俗化,玉鱼主要成为民间吉祥物。
在上博陈列中所见宋代玉鱼,玉质白,透雕,鱼身圆而细长,头尾俱小,有水草叶梗随鱼身盘绕至头部形成一环,以供系挂。
宋代玉鱼
又见江西省博藏南宋双鱼银盆,莲花水草与双鱼,简洁素雅,生活气息浓郁,宋人审美秀丽柔和一脉相承。
南宋双鱼银盆
鳜鱼作为佩饰主要流行于元代,上博陈列中见元代鳜鱼,色白质润,昂头翘尾,甚是桀骜。
查《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图录,见有嘉定法华塔出土元代白玉鱼形佩,亦是鳜鱼。鳜鱼鳞片较其他鱼类既小且密,常用排列紧密的纵横直线交错成菱形格表示。
元代鳜鱼鱼形佩
元代白玉鱼形佩
再放两张元青花瓷器图片,看来元人确实喜爱豪放一派的鳜鱼。
元青花大罐上的鳜鱼纹饰
元青花瓷盆上的鳜鱼纹饰